第七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教学要点】 学习本章要了解顾问运动从酝酿、形成高潮到衰落的发展过程,了解韩愈、柳宗元有关古文运动的理论,重点掌握韩愈论说文的成就和柳宗元山水游记根寓言散文的成就。了解晚唐古文的衰落和小品文的兴起。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一、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
  安史之乱后,世风日下,藩镇割据,吏治腐败,民贫政乱,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参政议政,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
  二、儒学思潮及其所触发的文体文风改革
  伴随着强烈的中兴愿望,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的思潮推向高潮。由此而触发了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一、唐代的骈文
  骈文发展到唐代,已统治文坛400多年,其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二、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从初唐以来,萧颍士、梁肃、柳冕等人,不断对骈文提出批评,主张文体革新。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主要主张是:其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这是韩、柳古文运动理论的核心。其二,重道也重文。其三,为文贵在创新,反对因袭。其四,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倡导“文气”说和“不平则鸣”说。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
   1、唐初已有一些总结历史、议论时政的文章,已较少浮词赘典,骈体中多杂散语单句,用笔简劲,显示了文风转变的契机。
   2、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在唐代前期文风的转变上起了关键作用。
   3、李白、王维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之文”,独具特色。天宝中期以后,文章由骈而散已成不可阻挡之势。除少数作者之外,这时的散体文似乎还不具备与骈体文一争高下的实力,这一情形的改变以及文体文风改革的成功,是在韩愈、柳宗元的手中完成的。
   二、韩、柳的开拓: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传统;
   2、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三、韩愈的散文:
   1、论说文 《师说》等重在宣扬道统和复儒思想,少文采,但反映现实,揭露矛盾,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行文中充满强烈的情感。
   2、杂文 《杂说》等冷讽热嘲,议论犀利,短小精悍,构思精巧,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传记、碑志 长于叙事状物,叙议相生。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有的近乎用小说笔法。

  【作品讲读】
   ●《进学解》 在形式上,作者模仿西汉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通过先生议论、学生问难、先生作答的论辩方式,阐明观点,抒写感情。文字的后面,则是韩先生的满腹牢骚,充满了不平之鸣。整个文章论说畅所欲言,骈散兼行,在宏大气势之中整齐流畅。语言形象鲜明,凝炼精警,如“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含英咀华”“诘屈聱牙”、“兼收并蓄”、“动辄得咎”等,现在已然成为今天常用的成语。
   
   四、柳宗元的散文 
  1、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腔忧愤。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三戒》等寓言文结构短小且极富哲理,其传记文和抒情文也有不少佳作。
  2、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一、古文的衰落与晚唐小品
  韩、柳之后,古文逐渐走向衰落,但小品文异军突起,大放光彩,这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小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二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烈,生气贯注。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二、李商隐等人的骈文
  晚唐一部分文人寄情声色之乐,追求形式之美,于是骈文卷土重来,呈现出再度复古的形貌,但其中也有佳作。其代表作家有令狐楚、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段成式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