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历诗风与中唐诗歌

   【教学要点】 唐诗发展到中唐出现转折,由盛唐的浪漫热情转向对现实的冷静思考,呈现出唐诗发展的第二次繁荣,而大历时期正是由盛唐向中唐的一个过渡,它开启了中唐诗风的转变。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大历诗风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了解韦应物、刘长卿、顾况、李益等人的诗歌创作。对于韩孟诗派主要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相近的美学追求特色,但也要注意他们不同的风格特色。对于刘禹锡了解他的怀古、讽刺之作和向民歌学习的作品。柳宗元主要把握他的山水诗。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风
  
  一、大历诗风:
  1、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到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战乱,使大历诗人的心态产生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诗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韦应物的早期诗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尚存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其后期作品的主导倾向,转为向往隐逸的宁静。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王、孟、韦、柳并称,《观田家》、《滁州西涧》为其代表作。
  3、刘长卿。刘长卿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逆境中度过的,长期的抑郁寡欢,使得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衰瑟的心绪,显得凄清悲凉。尤工五言律绝,自称为“五言长城”与钱起并称“钱刘”,诗风清丽洗炼,温雅闲旷,近于王、孟一脉,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听弹琴》、《送灵澈上人》等。
  
  4、大历十才子。唐大历间(766~779)经济一度回升、繁荣,政治上出现了短时的升平气象,其时文坛活跃着一群诗人。《新唐书·卢纶传》:“纶与吉中浮、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或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皎然《诗式》:“大历中词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之丧,正在于此。”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其钱起成就最高。
   二、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暗淡的色彩。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彩的词语,在大历诗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与词语选择密切相关的意象运用,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①象征性意象;②描述性意象。
   三、顾况和李益
  1、顾况诗歌的俗与奇。顾况的诗,受江南民歌的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又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怪奇的比喻,对韩孟诗派有一定的影响。
  2、李益的边塞诗。李益比大历十子略晚,身跨大历、元和两期。在大历诗坛上,李益以边塞诗独树一帜。他壮年时从军达26年,他的边塞诗,尤其是七绝,常常在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其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为其代表作。
  
第二节 韩孟诗派

  一、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1、韩孟诗派的形成。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起初是孟郊和韩愈的交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此外还有张籍、李贺、李翱、皇浦湜等。
  2、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其次是“笔补造化”说,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它。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风格。
   韩孟诗派的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二、韩愈:
1、韩愈的生平(见文学史313页)。
   2、韩愈的诗歌创作。 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是他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这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压力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是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赵翼《瓯北诗话》卷三:“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他的怪奇诗风的表现之一是以俗为美,以丑为美。
   3、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一是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二是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即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写景、议论为一体。
   4、韩愈及其韩孟诗派开一代诗风,标志着唐诗之一大变,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对后世尤其是宋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叶燮《原诗》内篇:“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但用词刻意求新致使语意晦涩,对诗材的不加简择导致意象过于丑陋怪诞,大量使用散文化句式和哲理性议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如此种种,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造成不良影响,也引起后人的议论和指责。对于一位诗坛的改革者和新诗风的开创者来说,这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作品讲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获罪,被贬为潮州刺史,贬官赴任到蓝田,其侄孙韩湘赶来送行。诗人无辜远谪,此时胸中正充满郁愤,又值严冬时节,天雪冰寒,路途艰难,更增添了他内心的感伤和对前途的担忧,所以借韩湘送行,写诗抒发这种复杂的情感。“朝奏”与“夕贬”、“一封”与“八千”,形成强烈的对比,怨愤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两句又坦荡地表明心迹,见其无悔且不屈之意。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雄浑阔大。尾联表示即使暮年远谪,亦不能使他回心转意,在耿介刚直之中,也透露出一丝悲伤哀怨之情。全诗意境深厚,感情强烈,气势纵横顿挫。
   ●《山石》 此诗颇能显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色。他用散文化的语汇、句法、章法写诗,不用或少用比兴、象征、想像、夸张等修辞手段,采用“赋”的表现方法,平实地记叙一次游山的过程。由此诗也可体会韩诗宏伟奇崛的风格。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将此诗与秦观诗比较曰:“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说明秦、韩之诗的阴柔与阳刚之别。

   三、孟郊:
   1、孟郊的生平。
   2、孟郊诗歌的题材,主要是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愤和贫寒生活。孟郊以苦吟著称,注重练字练句,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他写得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作。大概受韩愈的影响,他也写了一些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作。
   四、李贺:
   1、李贺的生平。李商隐作《李长吉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2、李贺诗歌的内容:对人生、命运、生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写鬼怪、死亡、游仙、梦幻,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苦闷。充满伤感的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
   3、李贺诗歌的特色:李贺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李白诗多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神秘幽奇、冷艳凄迷艺术境界。唐·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明·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云:“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可惜的是,他不幸短命,因而他留下的诗数量有限,内容自然也就显得单薄一些。而且他刻意标新立异,因而在创造了许多奇意警句的同时,也不免有晦涩和过于雕琢涂饰。

  【作品讲读】
   ●《雁门太守行》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很是欣赏。清代的杜诏、杜庭珠编的《中晚唐诗叩弹集》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边境战争时有发生,此诗主要以古题歌颂边城将士冒着严寒与敌人苦战的报国精神,不一定为某具体战争而作。前四句写黄昏前的战斗场面,用秾辞丽藻来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色彩鲜明而且奇异,陆游:“贺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眩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后四句写战士忠勇为国的气概,像屈原的《国觞》,在惨烈的失败中讴歌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一、刘禹锡:
   1、刘禹锡的生平。在中唐诗坛上,元白韩孟两派之外,刘禹锡、柳宗元二人是最有特色的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迁连州(今广东连县)、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州刺史。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上:“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
  2、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及风格。刘禹锡的诗大多简洁明快,风情俊爽,贯穿着一股豪迈刚劲之气,如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传统悲秋情绪,颂秋赞秋,表现出诗人乐观、坚毅、豪迈的精神,无怪乎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咏史怀古之作,这类诗善用精练的史笔概括史事,议论警策,运笔苍凉,感慨深沉,韵味隽永。如《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
  刘禹锡长期流贬巴渝、湘阮等地区,有意识的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采集并学习、吸收当地的民歌民谣,《旧唐书》本传云:“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在唐代,如此认真地学习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刘禹锡首屈一指。如《竹枝词》二首、《竹枝词》九首、《踏歌词》四首、《浪陶沙》九首、《杨柳枝词》、《柳枝词》等。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云:“《竹枝》始于刘梦得......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

  【作品讲读】
   ●《西塞山怀古》 前四句怀古叙事,暗示了地形险要不足依赖。后四句在前面叙写历史的基础上抒发感慨,感叹人世兴亡。作者是以怀古而伤今: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是否也有深重的隐忧呢?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云:“此首起二句,则以风韵摇曳见长。后二句......以‘晴’‘情’字借作字,......双关巧语,妙手偶得之”。
   
   二、柳宗元:
  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失败被贬永州十年,再贬柳州,死于谪所。这次事件对他打击很大,是他一生的转捩点。《新唐书》本传说:“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废,遂不振。”其诗大多写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内容多抒发其个人离乡去国的悲愤抑郁,他将悲愤抑郁愤懑寄意于山水,创造出峻洁、澄澈的境界。苏轼称其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农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作品讲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诗由登柳州城楼起兴,起势很高,情景皆有,意境阔远,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从高楼起,有百感交集之感”颔联写风雨中之景,在对景物的铺写中兼有比兴象征之意。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云:“起笔音节高亮,登高四顾,有苍茫百感之慨。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五、六言岭树云遮,所思不见,临江迟客,肠转车轮。恋阙怀人之意,殆兼而有之。收句归到寄诸友本意,言同在瘴乡,已伤谪宦,况音书不达,雁渺鱼沉,愈悲孤寂矣。”
   ●《江雪》绝‘’灭‘’孤‘’独‘’寒‘正写出一寂寥、清冷、孤独之世界,但再加一’雪‘字,这又是多么纯洁,一尘不染。渔翁独钓寒江正见出诗人孤傲而清高的个性。

   三、刘、柳诗风的比较:
  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