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一)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生活在十六世纪下半叶,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同时。他少有文名,中年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当时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宰相擅权,宦官特务横行。他秉性耿直,洁身自好,不附权贵,故仕途坎坷,又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晚年隐居故里。
  
  在哲学思想上,汤显祖受王学左派(如李贽、罗汝劳,达观禅师等)的影响,反对维护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崇尚真性情,用"情"对抗道学家的"理"。他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这种对"真情"的推崇和追求,构成了他蔑视权贵、痛恨暴政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在政治思想上,他支持代表中小地主和工商业主利益的东林党人,和东林党早期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有交往。在文艺思想上,他和徐渭及公安派领袖袁氏兄弟站在一起,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抒写性灵,不拘格套。表现在戏曲领域,就是反对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主张。总之,汤显祖的思想是进步的,因而他的作品能闪现耀目的思想光辉。
  
  晚年因政治失意和爱子夭折,崇尚佛道,消极的出世思想有所滋长。这在他的《邯郸记》、《南柯记》及部分诗文中都有所表现。因他所居之处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四部传奇都描写了梦境,但并不脱离现实,这些梦境正是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折光反映,是作家--生的经历、痛苦、愤慨和不平的倾泻。
  
  二、《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与《西厢记》齐名。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作品取材于明人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但作了根本性的改造。
  (一)《牡丹亭》的思想性
  
  《牡丹亭》于万历二十六(1598)年写于临川。故事来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记》。全剧共五十五出,写南宋初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有独生女儿杜丽娘,年已及筓,尚未许人。为了让女儿知书达理,他聘请了陈最良为塾师。在《诗经》情诗的诱惑下,她开始了青春的觉醒,又在丫头春香的引动下,游览了花园的春色。大自然美丽的春光,进一步唤醒了她的春情,使她终于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她因思念梦中情人而忧伤成疾,不久死去。死后其鬼魂南北漂流,寻找情人。三年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南安游学,于花园中拾到丽娘临终前的自画像,认出是自己梦中见过的小姐,于是日夜呼唤。丽娘应声而出,与之幽会。后柳梦梅在丽娘鬼魂的授意下,掘墓求女,杜丽娘因此而复生。后二人结为夫妻,柳考中状元。但他们的婚姻未能为杜宝所承认,由皇帝出面调停才终于团圆。《牡丹亭》是继《西厢记》后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剧本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而生的浪漫主义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趁程朱理学"去人欲,存天理"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并歌颂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杜丽娘的思想性格
  
  《牡丹亭》塑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光辉。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光辉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她的性格核心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
  
  (三)艺术成就
  
  1、全剧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主人公对理想的追求上,也表现在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上。作者以梦作为剧情发展的关键,构思奇特。一对陌生青年男女在梦中幽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牡丹亭》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提示人物性格。情节的变化促进人物性格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发展又推进情节的发展。在性格与情节的互相推进中,逐步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例如,随着情节的发展,杜丽娘逐渐改变了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成为一个叛逆者。二是细腻的心理刻划。《牡丹亭》虽突出了"情"与"理"的斗争,但直接描写正反人物冲突的场面并不多,作者往往把两种势力的矛盾转化为主要人物杜丽娘的内心矛盾,用大量笔墨和多种方法,去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惊梦》一出是杜丽娘从大家闺秀走向封建叛逆道路迈出的第一步,它展示了杜丽娘思想情绪的发展过程,线索极其清晰自然。游园前,她流露的是名门闺秀的矜持和自我欣赏,但也透露出春情难遣的寂寞和对环境的隐隐的不满。接着,置身大自然美好春光之中,她先是惊奇,然后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流露出年华虚度的伤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姹紫嫣红"的"良辰美景",不正是她美丽青春的象征么?而那全无"赏心乐事"的"断井颓垣",不正是她幽禁般不自由的深闺生涯的写照么?想到自己"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良辰美景虚度,赏心乐事乌有,她能不满腹哀怨、春情难遣么?她苦闷彷徨,心旌摇动,只好自惜"颜色如花","命如一叶",喊出了"这衷怀何处言"的痛苦心声。最后,梦中与柳梦梅热烈幽欢,"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梦幻中的幸福,正是她在精神世界上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背叛。所以说,《惊梦》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杜丽娘这个名门闺秀的内心世界。而充满她内心的,也正是"情"与"理"的矛盾斗争。
  
  3、《牡丹亭》曲辞典雅清丽,具有抒情诗的韵味。无论刻划人物,描写景致,点染气氛,都优美动人,美不胜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好诗应是"诵之行云流水,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牡丹亭》的曲辞似之。《惊梦》一出,尤为脍炙人口。宾白饶有机趣,骈俪句式减少,个性化语言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