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

作者:王 君

早就超越了于勒本身,他不过是菲利普这样的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灰色理想。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依赖和盼望,除了对金钱的渴求之外,还有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让我们再回溯前文。在我看来,《我的叔叔于勒》最使人揪心的描写还是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无奈。从一开篇,作者就不惜笔墨写出菲利普一家的贫困:钱财“并”不多,“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父亲要“很晚”才能从办公室回来,还只能挣很少的钱,家里样样都要节省;甚而连两个女儿都“老找不到对象”,生活拮据到了让母亲“非常痛苦”的地步。贫困,不仅让菲利普一家在物质上捉襟见肘,而且在精神上也常常难堪。
  但是,在这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中,我们却不断地感受到灰色人物们对灰色的躲避,对明亮的寻找。请不要忽略了一些细节:“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散步,这对“日出而作日落不歇”的菲利普来说应该是一件奢侈的事了,这“每一个”星期日的散步,而且是“衣冠整齐”的散步(真正的休闲的散步应该绝不讲究衣冠整齐而应追求闲适舒适吧),我认为表达的乃是穷人家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这散步中,在这短暂的悠闲和庄重里,菲利普一家可能找到了一种生命的尊严。
  确实,人生不仅仅是一场为了衣食的战斗,生命的尊严可能更多时候表现在对生活的享受上。虽然风霜刀剑严相逼,但是,菲利普一家还没有完全被生活压垮。他们的心里还有对生活之美的一种渴望。这在后来的情节里是有照应的。
  在哲尔赛的旅行中,“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这又是看似不经意的一笔,但菲利普的这一问其实很让人为他捏一把汗。从后文来看,这样的请求显然超越了此行的预算开支,这对于“样样都要节省的家庭”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因此,菲利普的请求也遭到了夫人的软性抵抗,微妙地引发了两人的矛盾。虽然菲利普夫人勉强答应了让两个女儿和女婿去吃牡蛎,但是从菲利普的迟疑不决闪烁其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菲利普为此必须要面对的尴尬以至回家后必然要面临的苛责。
  但是。深知家庭经济捉襟见肘的菲利普还是提出了这个看似荒唐的要求。他无法抵挡这种“高贵的吃法”的魅力,他渴望自己能够成为请漂亮女士吃牡蛎的先生,他需要这种“郑重其事”的生命感受。这和前面的“衣冠整齐”多么相似。
  我从来不把这看做一种虚荣。这些需要用尽全力才能够勉强维持家庭生活的普通平民,其实是多么渴望像绅士一样的体面和高贵一回啊!就是哲尔赛的旅行。让他们感受到“快活而骄傲”的原因也绝不仅仅是玩耍本身,而是旅行带给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弄清了这一点,反过来再看于勒的象征意义,就容易理解了。于勒,其实不过是菲利普夫妇灰色人生的一抹亮色,是他们为自己长夜漫漫的人生点燃的唯一的一盏长明灯罢了。这盏灯的光亮其实非常非常微弱,甚至微弱到了虚幻。但是,他们却用对生活的全部的力量守护着它。明知虚幻却全力维持,明知不可为却全力为之,即便是在心灵深处已经千万遍地正告自己要清醒要理性,但是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却依旧沉浸在这个魔幻一般的梦中不愿意醒来。
  是啊,人生是需要一个梦来支撑的!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生,该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一个梦呢?在无可奈何之中,于勒的出现便成为菲利普夫妇要死死抓住的一根救命的稻草。虽然历经十多年的生活的淘洗,这个梦的颜色越来越灰暗,但是,他们还是不能醒来。
  其实,不是他们不想醒来,而实在是因为找不到可以替代于勒的另一个梦啊!远在天边的于勒,若有若无的于勒,毕竟给了他们一个遥远的寄托,成为了他们展望另一种生活的跳板。教参和大部分教师都愿意让学生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发了大财的于勒,那会有什么样的情境?而我,最想问学生的却是:如果于勒一直都不出现,故事还会怎么发展?这才是最让人揪心的问题。我相信,菲利普夫妇还会等下去。盼下去,熬下去,只要生活没有新的希望出现,于勒就将是他们唯一的期盼。
  我以为,也正是这个原因,作者并没有构思如何去表现于勒和菲利普的正面接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者不是以他人的视角,而是以“我”若瑟夫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故事——这个儿子的身份避免了对菲利普夫妇的过度批判,让一般化的价值评判标准黯然失色。在小说中,作者就是想让于勒成为一个符号,一种并不明亮的精神的寄托,一个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必然要仰望又必然要破灭的灰色的梦。
  这个梦就这样破灭了。最后我们见到的于勒,“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狼狈不堪”,这哪里是于勒,这就是小人物的理想破灭的化身啊!穷困潦倒,穷途末路,哀苦悲凉,这不正是底层百姓真实人生的写照吗?
  衣冠整齐的菲利普们,向往着高贵生活的菲利普们,在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前风度全失,神色狼狈,暴跳如雷,精神终于彻底倒下了。当读到他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的时候,我的心中真是涌起满腔的惘然和痛苦。
  菲利普们终于彻底清醒了,终于必须彻底地告别一个不切实际的梦了。表面看来,他们并没有损失什么——因为于勒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带给过他们什么;但是,只有读懂了这篇小说的人才知道,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的梦破灭了,他们唯一的一个理想被埋葬了。
  灰色的人生啊,终于又彻底回到了那漫漫长夜中去了。可怜的菲利普们,还会有衣冠整齐的时候吗?还可能被一种关于牡蛎的高贵吃法打动吗?小人物们的弱不禁风的人生理想啊,让人一声叹息,全身寒意顿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