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2008高考: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文化方向

作者:卞光武




  一、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社会日益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元。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容易把言情武侠、美国大片、帝王大戏、日剧韩流、卡通音像等时尚文化作为热衷的对象,但他们对传统文化所知寥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国家的崛起确实需要弘扬传统文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在现代文明中充分包容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元素,如奥运徽标、火炬和奖牌上的印章、汉字、祥云、卷轴、玉璧等,向世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延续传统文化似乎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但首先要引导青少年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
  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要靠国家的引领、社会的宣传,更要靠学校教育。国务院2006年9月就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科课程都要结合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许多人大代表在全国人代会上也纷纷提交议案,建议“各级学校教育中都应当增加传统文化所占比重”“在高考命题中增加国学内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古诗文诵读,也不是简单地让学习书法国画和京剧进课堂。面对数以亿计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进入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计划、教材和评价体系,乃至高考考纲。
  
  二、高考的传统文化教育
  
  普及“传统文化教育”,高考当然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其实,高考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早已出现,比如古诗文阅读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古代重要作家作品、古诗文名句名篇等。通过古诗文,我们的学生可以感受先人思想感情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健康人格,接受传统教育。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只有古诗文。
  什么是传统文化?依据其内容,我们以是否为意念或是否可视听为标准,将它分为传统的硬文化和传统的软文化两类。
  
  1、传统的硬文化。即我们先人的生活以及先人所创造的可以为人们或曾经为人们视听感官等直接感知的事物。它是我们先人丰富主观世界的外化形式,以形象化为存在方式,是外在的。实物文化,包括非物质的文化,许多会随着岁月而逐渐消亡,但它们的视听影像会永远存在于传统文化的记忆里。先人们的创造是一种智慧,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外在美。这种外在美是极其丰富的,它包括:
  (1)特定的时空,传统的生活。即与先人们传统生活相关的特定时空与活动,如端午(见2008年福建卷的考查)等节日,采莲(见2008年湖北卷的考查)等习俗,黄河、石头城、塞外、江南等地域、区域,农商、文娱等活动(2008年湖南卷考查了舞龙)以及礼节等。
  (2)特别的创造,传统的生活。即先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创造的生活用品和艺术作品等,如音乐、绘画、戏曲、乐器、建筑、衣饰、饮食、陶器、铜器等。
  
  2、传统的软文化。即存在于我们的先人所创造的可以为人们或曾经为人们视听感官等直接感知事物中的内涵、意识和理念,也包括技能。它是我们先人丰富的主观世界,以理性化为存在方式,是内在的。先人们依据对世界的认识而创造生活,这些认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一种境界,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涵美。这种内涵美是博大精深的,它包括:
  (1)特定的景物,传统的情结。即先人们常常托物寄情,如长城、泰山、杨柳、梅花、桑梓等特定的景物中所深含的传统情结。
  (2)特定的生活,传统的情结。即先人们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即古人在爱情、孝情、亲情、乡情和爱国的赤子情等方面的传统情结。
  (3)自然与社会,传统的认识。即先人们对哲学、政治、军事、经济、艺术、宗教、医药、天文、历算等自然与社会生活的传统理解和认识。
  就高考而言,如果只是侧重古诗文考查,我们的学生只是接受了特定的景物与生活中先人传统情感的软文化教育,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就不够全面。
  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高考,在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在直接或间接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出现了多种题型和文体样式。各地高考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包括了敦煌、舞龙、采莲、画扇、寒食节、碧云寺、木芙蓉、阳关古道、古代书院、明代白银等等,多是硬文化中的代表,其中的许多阅读材料又同时揭示其软文化的内涵。就学生而言,既有对语言、阅读和表达等语文工具性的能力考查,又有对传统文化方面的语文人文性的认识、感悟与感染。2008年高考代表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文化方向。
  
  三、高考的人文化方向
  
  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高考“人文化方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以2008年高考为例,同时联系近两年高考的成功经验,来说说高考传统文化教育在题型设计、选材原则、考查目标等人文化方向上的特点和要求。
  
  1、高考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型设题
  (1)诗歌鉴赏类,意境美的传统文化教育。山东卷有宋词《画堂春》中“落红”“杏园”“杜鹃啼”“柳外画楼”的理解,上海卷有《壬辰寒食》中的“寒食节”的理解,宁夏海南卷有《题李世南画扇》中的“画扇”的理解,广东卷两首“木芙蓉”诗的比较阅读等。
  (2)社科阅读类,理性美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全国卷I的“盖天说”,全国卷Ⅱ的“明代白银”,辽宁卷的“古代书院”等。
  (3)文学阅读类,情致美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全国卷I的《阳关古道苍凉美》,北京卷的《碧云寺的秋色》,天津卷的《敦煌》等。
  (4)语言运用类,生活美的传统文化教育。如:湖北卷为古诗《采莲子》的意境写两个镜头,湖南卷以“舞龙”为内容来考查语言连贯,福建卷为学校准备举办的“端午节晚会”写一段开场白等。
  (5)写作表达类,情智美的传统文化教育。山东卷的作文是以“春来草自青”的传统意境来构思写作。湖南卷的作文是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传统意境与哲理来酝酿作文。
  
  2、高考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向选材
  选材多向,一是选材内容与形式多向。试题中涉及的有硬文化内容,有软文化内容;有古典诗词,有今人文章;有文字材料,有图片材料等等。二是选材原则多向,即遵循信息的集中性、内涵的研究性等原则选材。我们重点说说后者。
  (1)高考传统文化信息的集中性。高考肩负着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任务,所选阅读材料尽可能提供比较密集、多点的传统文化信息,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比如社会科学类等文章的阅读。对于年画。学生可能只知道是用来营造新年气氛、表达喜庆心情的。2006年江苏卷“木版年画”一文就具体告诉考生木版年画是什么:它是一种年俗艺术,具有辟邪的内容和祈福的含义;它在规定的时间贴在规定的位置,也是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