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架设“桥梁”有效指导

作者:付 华 董华林




  【教学缘起】
  近年来,随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省市许多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一个与传统试题有所不同的相对独立的试题板块: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试题”题料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试题的呈现流程一般为:提供背景资料,设置活动情境,规定相关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试题考查的重点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出现,旨在通过考试这种形式,来检验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但这类试题毕竟与平时教学中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诸多不同之处:前者是学生个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以纸笔作答的形式完成,后者则多为学生群体在相对宽松的认知实践活动中加以实现。
  如何将平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中考试卷的综合性学习试题联系起来,如何在平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将已具备的能力较为自觉地用于解答“综合性学习试题”,是设计本课的缘起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理念导入
  综合性学习试题,体现课标理念,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以致用。它的意义在于拓展学习空间,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和途径,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过渡到下个环节做准备。
  二、实战演习
  1.演习目的
  提供资料,营造考场氛围,让学生独立答题,以期得到限时状态下“原生态”的答案,为下一个讨论和指导环节做准备。
  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1月23日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下面是某学校同学从报刊上搜集的一些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1-3题。
  ——过去,中国人鲜于光顾博物馆,当然成因颇多。但除了文化习惯、历史传统、社会风尚,一个不容回避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博物馆票价高过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线。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说,他曾多次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在博物馆外徘徊,但最终因门票价格望而却步的场面。
  ——观众人数突然增加了好几倍(甚至10倍),原来的设施不够用了,原来的人手也不够,甚至原来的管理方式也要改变了。衣冠不整的进来,乞丐进来,不以参观为目的的人进来,怎么办?
  ——对不少观众来说,博物馆多少有些神秘感,而且博物馆设施精良、文化氛围典雅,连卫生间都比别的地方干净。于是,他们便一窝蜂拥来了。对这部分观众来说,确实可说新鲜大于需求。当然,有很多人是真的想看,以前的收费减弱了他们进入博物馆的迫切感。他们是否已经清楚,参观有些什么要求和规矩?他们是否明白,博物馆免费真正意味着什么?难道就只是为了向来宾提供服务设施,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提供卫生间和手纸?我们踏进博物馆究竟是去干什么的?有很多人恐怕还没有想明白。
  (1)请将以上资料综合概括成一段文字。(60字以内)
  (2)针对博物馆免费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80字)
  (3)请就如何落实《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提出你的建议。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消息学生不陌生,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意义学生未必想过或想得明白,上述材料的收集,为学生回答文后的问题提供了依据。三道小题分别从概括信息、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三个方面考查学生在平时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所形成的语文能力。
  2.演习指导
  教师在学生答题过程中巡视,待学生解答完毕,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用投影形式提供给学生依次进行讨论:
  第1题设题依据:“为解决问题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做出概括”是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据此,此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对三则资料的综合分析、准确把握、正确概括的能力培养。
  教师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答案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甲:“过去,中国人鲜于光顾博物馆的原因是门票过高;如今免费开放后,观众的素质有待提高。”
  乙:“过去,博物馆门票过高,观众只好望而却步;如今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观众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一些学生看不出甲乙答案的区别,在教师的提示后,学生发现两个答案的不同点:①在对观众过去未光顾博物馆原因的表述上,甲为“鲜于光顾”,乙为“望而却步”;②甲的后半句未涉及“博物馆管理”方面的问题。
  讨论比较中可以看出“鲜于光顾”与“望而却步”相比,甲的答案未能充分表现出观众对参观的需求,而后半句只看到观众的一些不良行为而忽略了“博物馆的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讨论过程中,学生意识到答好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统筹兼顾”、信息无遗漏、表述要准确。
  第2题设题依据:课标要求学习者“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探究思辨能力。试题留有较大的主观发散空间——既可以从某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综合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层原因的分析表明正确的观点。
  学生普遍将着眼点放在了“观众”身上,答案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甲:观众应该珍惜国家提供的机会,做文明参观者。
  乙:观众素质太低,应该提高他们的素质。
  丙:博物馆可以降低门票价格,但没必要不收费。
  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整理出上述答案,然后进行分析,找出三个答案的缺憾:
  甲和乙看到了观众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忽视了博物馆方面的问题,丙则与之相反,以上三个答案的视角过于狭窄,缺乏全局观;甲和乙的答案过于表面化,未能对问题作深入的研究,且表述不严谨,答案中的“观众”是全体还是部分界定不明;丙的“没必要不收费”显然忽略了材料中“免费开放”这一重要信息,偏离文本,言之无据。
  解答此题的先决条件是正确分析“不和谐现象”的起因,客观辩证地看问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发表看法。
  在博物馆收费的年代,未出现上述不和谐现象,“不和谐”出现在博物馆免费开放之时。从收费到不收费,博物馆的经营性质变了,但管理制度不变应该是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了“病源”,才能够“对症下药”,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以下结论:
  ①博物馆应该完善管理制度以满足公众的文化渴求。
  ②不应该过多指责观众,对他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和引导。
  如果说前两题侧重考查的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那么,第3小题则侧重考查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提出建议(或设想)类的设题是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常客”,圆满作答的关键在于:建议具有针对性,合情合理可操作。
  学生答案归纳如下:
  甲:博物馆应该适当延长开馆时间,满足观众的需求。
  乙:禁止乞丐和衣冠不整者入内,违者罚款。
  丙: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对观众进行宣传和导引。
  丁:实行预约制度,合理控制人数,避免盲目进馆导致的拥挤,保证观众不虚此行。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上述答案。甲建议延长时间缓解观众过多的压力,应该肯定,但可行性较差;乙注意到了对参观者的衣着要求,但禁止“乞丐入内”的说法含有歧视性,且罚款的建议忽视了正面的引导,显得过于生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