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从文化的角度教学《胡同文化》

作者:孙 彧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师喜欢上的一个篇目。不过,纵观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参上的导读都将这篇文章理解为由这三部分组成:首先,写了胡同的特点;从第五节开始写胡同文化的内涵;最后一部分是作者表达对胡同的复杂情感。对于这样的理解,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说文章前四节写的是胡同的特点,那么它和胡同文化是什么关系?作者用那么多篇幅写胡同,难道仅仅是在交待胡同文化的环境?胡同起源的众多名称、胡同里的叫卖声等等难道不属于胡同文化的内容?在笔者对教参上的看法存疑的同时,查阅了有关资料,想从根源上去把握本文的题目“胡同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明的冲突》作者亨廷顿认为: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他人的,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文化是生活方式。
  《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是作者给一本摄影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胡同之没》这本摄影集中汇集了哪些照片,我们不一定要找来让学生看,但是摄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必定将一些能充分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事物、人、场景呈现出来,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印象和感动。而作为书的序言的《胡同文化》,它不可能从思想上对此种文化给予深刻的理性的阐述,而是用文字将那些表现胡同文化内涵的材料写出来,有时也作些概括。文字和摄影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胡同文化》的旨意和《胡同之没》是一样的。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如果以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历史、内涵及其衰败的原因为重点,则无疑是不符合原文的“身份”的。那么,教学从何角度切入比较合适呢?笔者以为,从文化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切入胡同文化,以胡同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为重点,会更加符合作品作为摄影集的序言这一具体情况。文化的要素包括:物质要素(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品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精神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群体或社会的价值观决定着这个群体或社会特有的生活式样),语言、规范体系(行为规范或模式)。要素,就是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我们可以大致将这些分为物质成分和非物质成分两类。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可以这样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胡同文化》,贯串始终的是对“胡同文化”的各种物质成分和非物质成分的介绍。胡同的走向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种方正的走向“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所以它成为了胡同文化的一部分。胡同一词来自蒙古语,折射出胡同历史的悠久,胡同的名称来源很多,有的以人、有的以行业、有的以形状、有的以用处来命名,名称折射出强烈的通俗直白的民间色彩和调侃幽默感。胡同的数量众多,是贯串大街的网络,“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胡同文化是讲实用的。胡同里的房屋——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房是独门独院”,胡同文化是封闭性的。胡同的走向、名称、数量、功能、住宅是胡同文化的物质成分,它们折射出胡同文化的特点是平民性、实用性、封闭独立性。
  不少教师和教参硬是将胡同、四合院和胡同文化割裂开来,将前者认为是孕育了胡同文化的外在环境。或向学生讲述诸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代的乡人,孕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之类的大道理。道理固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论到孕育胡同文化的环境的话,应该是指北京的自然环境和它作为漫长的封建时代帝都的人文环境,而绝不是胡同和四合院。或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胡同孕育出什么样的胡同文化,两者有什么契合点,大家找一找,想一想”,其背后的思维依然是没有认识到胡同本身就是胡同文化的一部分,它本身就体现了胡同文化内涵的很多方面,胡同与胡同文化绝不是孕育与被孕育的关系,而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胡同文化的非物质成分,作者写得非常详细和精彩,体现出他由衷的赞赏和喜爱。如胡同里大雅如“惊闺”(磨剪子磨刀的),各种特点的叫卖声在安安静静的胡同里都反而显得胡同更加寂静凄清了,胡同文化是有诗意有情调的。又如北京人日常的交往,棋友“杀”一盘,酒友喝两“个”,鸟友去“会鸟”,这说明了胡同文化是闲逸的,往高处说是热爱生活,往低处说是精神上的追求不高,以一些小乐趣为享受。北京人对物质要求也不高,易于满足,他们吃了一辈子的大白菜,认为吃的哪儿也比不上北京,这和他们住了几辈子的四合院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一样,都是从生活习俗方面体现了胡同文化的封闭性。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则是从北京市民共同的心理素质、性格方面来体现胡同文化的内涵:旁观和忍耐。作者在所举的几个事例中,对此进行了非常含蓄的批评。如:“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又如“北京人,真有你的!”一个群体所使用的共同的声音图形标志(如叫卖声),遵守的共同的风俗习惯(如安土重迁、日常的交往、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养成的共同的性格心态(旁观和忍耐),属于文化所包含的非物质的基本成分。从文本所写到的这些胡同文化的非物质成分来看,胡同文化具有封闭保守、易于满足、忍耐、旁观无参与意识这些内涵。
  正是透过这种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表象来看胡同文化的内涵,才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更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要看北京胡同文化的衰败,首先得看它是如何兴盛的。胡同原是蒙古语,胡同的兴盛应该在宋末元初。在元朝大都前,中国的封建朝代可以说没有几个把都城放在北平。唐朝在长安,宋朝在开封、临安。自从元朝蒙古族入侵后,北平成为了首都,衍生出了胡同。元朝对汉人的大肆打压,以及后世清朝的奴性教育,造成了北京人特别能忍耐的性格。可以说,胡同文化的兴盛是在元初到清末这段时间,北京的这种文化,是深深地植根于封建制度的,从胡同居民的不愿搬家,住房的独门独院,物质生活的易于满足,爱瞧热闹,每一点都渗透进了统治者对于人民的奴化教育,而靠着皇城根,使这种教育达到了极致。而历史上数无可数的“城头变幻大王旗”,更是让北京人得到了其文化精髓——忍,不忍便要倒大霉。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的衰败、没落,恰恰象征着一种新生、先进的文明的崛起,信息的交流变多,接触的人更广,打破人与人之间孤立的状态。现代文明重新定格了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迫使人在当今社会再一次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不过,胡同文化所具有的闲适、意趣,也将随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紧张、疲惫的生活格局,是另一个时代的到来。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而论。像胡同文化,从非物质成分来看,确实有很多东西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和现代民主社会的价值观的;物质成分的衰败容易挽回,而非物质成分的落后则无法挽回。而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种过时的文化的非物质成分中总是良莠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但消亡的是整体。所以,作者最后联想到了“也许像西安的蛤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徒具有建筑的古迹,只是文化的空壳,缺少了里面特有的生活习俗、心态性格等非物质的文化要素,文化其实从本质上已经不存在,看了只能使人“怅望低徊”而已。所以,作者最后果断地说:“再见吧,胡同。”他对胡同文化衰败的态度,从全文而不是光从几个表达情绪的词来看,笔者以为是理智的清醒多于感情的怀旧伤感。
  上好《胡同文化》这一课,从文化构成要素的切口进入文本,不仅可以迅速带起全文,而且可以以此文为范例,教给学生如何看待任何一种文化的眼光和思维。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