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在“点拨”中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

作者:王学东




  说到“点拨”,似乎有两个人绕不开。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老人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有关“点拨”的阐述;一个是二十多年前第一个提出“点拨法”的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蔡先生的“点拨法”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坛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体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蔡先生曾就点拨法的指导思想坦言,说他只是“点拨法”的一个竭力的倡导者和躬行践履者。从孔夫子到朱熹,从宋代二程到清末梁启超,以至当代的叶圣陶,他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著述中,都贯串着“点拨”这根主线,都闪现着点拨教学思想的光芒。《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
  尽管“点拨”的教学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界两千多年,但人们对“点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课堂教学中,点拨不适时,点拨不到位,点拨不得法的现象屡屡发生。面对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怎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点拨”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怎样的“点拨”才是成功的“点拨”。
  
  一、成功的点拨教学要充分激趣
  
  兴趣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心理活动,是学习的先导。真正有了兴趣,学习就无“愁苦”可言。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点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第一位的重要任务,不妨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激趣。
  如我在教学《胡同文化》时提前五分钟进课堂,在教室里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同学们:课前大家听到了一首流行歌曲,你能说出这首歌反映的是哪个地域的生活?(北京)接着我又问:人们把这种带有北京味又间有京剧腔调的歌叫做什么?(京歌)那么,歌坛有“京味歌曲”,文坛有没有“京味文学”呢?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京味文学家”是谁呢?(老舍)接着我又发问: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写“京味文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一个并不是在北京出生的人而被人冠之以“京味作家”那就令人称奇了,有没有这个人呢?如果有,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此自然引出本文作者江苏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教师适时用幻灯片打出汪曾祺的画像和汪曾祺的简介。
  这个开场有歌曲渲染,有问题引导,有幻灯展示,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自然就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时我又模仿“幸运52”,让学生在以下的叙述中推测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作者:
  1953年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得到这个称号的直接原因是他创作了话剧《龙须沟》,他的另一部话剧《茶馆》成了他的话剧代表作,也成了中国当代话剧的经典。他是以写小说为主的,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骆驼祥子》。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这个人是谁?
  这个开场白实际上是作者介绍,但因为换了一种方式,学生顿时有了兴趣,接下来的教学就顺利多了。
  兴趣的产生与培养有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即:认识→障碍→点拨→乐趣→追求。更高层次的兴趣培养,是要让学生先去读书,先去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因此,我每篇课文教学前都是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让他们在课本上划点批注。学生带着障碍进课堂,教师再出面点拨,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并且初步尝到了战胜困难后的愉悦,学生自然就会从心底升起一种强大的求知力量。有了这股追求新知的力量,兴趣之花定然常开不败。
  
  二、成功的点拨教学要善于设疑
  
  “点拨”就是为学生扫除障碍的,学生的学习障碍有些是自己发现的,有些却是教师有意设置的。教师不仅要能在有疑处设疑,更要能在无疑处设疑。
  譬如在讲《胡同文化》时,我先让学生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读了这篇散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雅俗相间、内蕴丰富)在讲“俗”时,我着重强调其“口语化”和俗语的大量使用,正因为此,文章才带有了浓郁的“胡同味”,这是内容决定了形式。说“内蕴丰富”时,我又让学生补充“虾米皮熬的菜,嘿!”和“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等句省略的内容。
  在解决了“俗”的特点后,我又引导学生去关注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和“练习”都提到的语言的“雅致”问题。我问学生,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句子体现了“雅致”,这些句子有没有毛病呢?对于这样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并没有思想准备。老师这么一问,他们开始积极思考了。于是他们在文中只找到“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十六个可以称得上“雅致”的字,因为只有十六个字,学生认为很难形成特色。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用“雅致”的标准来衡量这十六个字,结果发现,它们除了都是四字句外,在内部结构上则显得很混乱:“西风残照”是并列结构;“衰草离披”又成了主谓结构;“满目荒凉”是省略了“所见”的主谓短语;“毫无生气”又成了承前省主语的动宾短语,且“毫无生气”的“毫”与前三个短语的语言风格也不一致。(改“毫”为“了”恐怕会更好些)另外,同学们还认为全篇均为朴实的口语,仅在一处突然插入一段带有文言味道的书面语,反显得不够协调。
  再比如在讲《胡同文化》时,我特别引导学生去辨析“文化”这个词的内涵。“文化”这个词现在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但“文化”的内涵是随语境的不同而不同。我先让学生从有关工具书中找出有关“文化”的注释,然后让他们在比较中判断“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属于何解。
  在工具书上“文化”有四解:①指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政治文化中心。②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如酒文化、市井文化。③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④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文化知识、文化水平。根据以上四解,“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属于第二解。至此,我又进一步告诉学生们,准确地讲,“文化”解释的第②义还不是“胡同文化”这类“文化”的最恰当的解释,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人际关系、处世哲学、风俗习惯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根据这一类“文化”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对其下了这样的定义: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胡同文化”“酒文化”等。最后,我还告诉同学们,其实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也没有定论,有人统计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种之多,现在更是众说纷纭,这个问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讨,我也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关注这个问题。
  这样的问题设置和点拨讨论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收获也较大。
  
  三、成功的点拨教学要相机而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人们在理解这一句话时,往往偏于“启发”和“举一反三”。其实,孔子在这里说了双边关系:一是愤、悱、一隅;一是启、发、三隅。如果说孔子特别强调“启发”这一教学原则与方式的话,那么,他对“启发”之前,学生所进入的学习情境和所产生的学习兴趣等相关条件,更是十分重视。“朱注”云:“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启发之。”“必”,一定,非这样做不可;“待”,等待,当然不是盲目被动地等待,而是在创设条件中主动地期盼。这里所说的“启”与“发”和“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一种点拨。叶圣陶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语文点拨教学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里所言的点拨的“机”与“时”,是从学生思维律动的情况看的,学生感知教材后,开始进入思维状态,但一时又难以突破思维的临界点,此时正处于胶着状态,教师就要调动各种具体的教学手段进行点拨调控,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在临界点发生质的飞跃,完成学生对教材从感知到认知,从表象到理性的认识,取得良好的点拨效应。如果学生的思维尚未进入临界状态,这时教师的讲授就达不到点拨的效果,如果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完成了思维的全过程,得到了正确的结论,那么,教师就不必讲授,这就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把握洞悉学生思维的量与质,在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适时点拨,相机诱导,这是提高现代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