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考命题的人文情怀主题创设

作者:周仁良




  在大规模教学考试中,命题的目光常常会聚焦在试题的区分度、难度、效度上,毋庸置疑这是正确的。从语文中考来看,从中考的特殊需要出发,将考试的目标集中在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能力上也是正确的。在命题过程中,为了要满足毕业与招生的需求,我们也常常会过多地关注题目的难度、效度、信度。几年命题下来,我们常常感到: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除此而外就没有我们要追寻的东西,没有要理性思考的东西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命题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东西顽强地冒出来迫使我们不得不拓展视野,作理性的抉择,这就是能否将一份试卷作为一篇好的散文去“写”,也让它如散文一样看似“形散”,但细品主题赫然在胸。人文情怀,这挥之不去的冤家就这样盘踞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尝试着在它的观照下命制出一份又一份被广大师生瞩目的试卷。
  中考命题能否确立一个主题?这一问题曾困扰着我们的思考。我们也曾将中考仅仅视作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的考查,仅仅视作高一级学校提出分值量标的考查。这样的思考肯定是正确的,因为中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考试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及运用的程度,并通过这种检测将学生的语文阅读和交流的水平,分出较为清晰的层次,便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选拔。但如果我们的命题思想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又不免感到有点遗憾。因为中考试题的题干要求无法让考生表现出所有行为特征,也不可能观察到考生的所有表现,包括人文情怀表现。所以,考生在审读试题及试题材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潜在的思想与情感的变化,常常被我们忽略了。而许多人多年后还在回忆当年考试时的作文题,回忆试卷精彩的文章,这就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考生在考试时的审读不仅仅满足了他答题的需要,而且会对他的其他心理特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的遗憾正是在命题中忽略了学生也能通过一场考试接受一次人文熏陶,也能通过一场考试接受一次人文教育与心灵洗礼。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我们感到有必要改变命题思路,特别是改变以往整份试卷缺少灵魂,只关注拼凑题目的弊端,能命制出像优秀散文一样的“形散而神不散”的试卷来。试卷不仅仅有试题的累加,还有了主题,有了结构试卷的主线,就像一个生命体一样,除骨架外还有了灵魂,这样的构思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也让我们第一次有了“创作”的快感。
  2007年我们以“文化”为主题打造试卷,设计了这样一组主打题:
  第一题:很多文化遗址、文化景点、文化产品都是很好的语文资源,有待我们去发现和认识,有待我们去保护和建设。请以“文化”“保护”为主题词,结合本地的文化元素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要求:①所写文字中必须出现“文化”和“保护”两个词语,必须点出具体的文化元素名称,如阿炳故居、霞客故居、梁祝遗址、紫砂、锡绣、汉画像石……②不少于50字。
  这道题中所列文化元素以本地的为主,兼及其他。目的在通过一段有关文化保护的议论性文字的写作,让学生能真正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学生答题来看,他们对文化的思索是积极的,对具体的文化元素的认识也是发自肺腑的。在文化元素的搜索过程中,在保护文化资源的深刻思考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又一次得到了强化。
  第二题:据媒体报道,在绍兴,“鲁迅经济”火了,“咸亨酒店”作为商标市场价值已达1.5亿,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鲁迅笔下的鲁镇、乌篷船、社戏,如今都开发成了旅游项目。但绍兴鲁迅纪念馆刚成立时带着虔诚与朝圣心情参观的游客如今日见其少了,很多人进去了只是忙着拍照留念,买土特产,很少有人看完所有的展厅。如果你是导游,你将怎样结合你所了解的鲁迅来引导游客参观鲁迅纪念馆?请你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80字。
  鲁迅应该是民族灵魂的象征,是近现代民族文化的主题元素,永不屈服,永不低下头颅早已是民族文化元素中最为珍贵、最为辉煌的元素。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鲁迅成为了经济符号,并正被我们渐渐遗忘。面对渐行渐远的鲁迅精神,我们的心是悲凉的。正是因为这原因,我们想让学生在答题中,能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回忆起虽然有限但异常宝贵的鲁迅作品片段,能重新唤起他们的鲁迅情结。答题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鲁迅崇拜与敬仰的感情令我们动容。
  第三题是作文题: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上的伟人、名人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如孔子、孟子、张衡、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施耐庵等伟人的人格、学识、作品对后人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许多后人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在你的三年初中语文生活中,你肯定也被这些伟人、名人感动过,激励过,以至不能忘怀。
  请以“我在_________________的引领下”为题写一篇文章。
  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伟人而不知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尊崇伟人,学习伟人,理应是中学生必备的优良的文化品格。无论学生用何种形式表达,选择哪位伟人名人来写,只要他选择了,写了,只要他被文化天幕上的一颗星星感动过,有过一次心灵的对话,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阅读这一大板块中,我们选了《田单即墨之战》,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多姿多彩。我们还选了《绿色之恋》,让学生体会“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
  2007年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围绕主题来选材,围绕主题来设置题目,让学生在答题中不仅仅显示自己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的最高水平,而且还能受到主题统帅下的材料的巨大影响。它第一次告诉我们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考模式来命题能给人新的启示和享受。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一如既往在2008年试题命制时依然按照确立一个主题、设计一组题目的要求来选材和设计题目。2008年是我们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人性光辉闪耀的一年,也是民族振兴的一年。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感慨,使我们的命题思考变得格外凝重和深远。为此,我们将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的主题词确定为“生命”。生命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阔的,我们主要选择了“坚强”“感恩”作为命制试卷的主题。
  第一题:下面是一篇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汶川蓥华镇中学初一(1)班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她说:“在下面,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另一个被埋在废墟里的叫罗瑶的女孩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睡着,结果她战胜了死神。
  第二题:汶川地震灾难中,三岁的郎铮获救的一瞬间,他缓缓地举起稚嫩的小手,向施救的解放军叔叔敬礼,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谢谢”几乎成了所有获救者被救那一刻的共同语。感恩涌动在每一个获救者的心间。假如你就是一个获救者,请你用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恩之情。要有适当的描写。
  汶川地震是民族之痛,但在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坚强、人的悲悯情怀和感恩情怀的光辉又给了所有民族子孙以莫大的激励、感动和引领作用。这两个题目所用材料均和孩子有关。孩子是最淳朴最坦然的,他们的行为不染一点儿尘渣,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完全发自肺腑。广大考生又和他们最少距离,最能心灵共通,也最能接受他们的行为价值。学会坚强,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精神素养和道德底线。让考生在答题过后哪怕能留下一点点有关邓清清、罗瑶、郎铮的印象,我们也就觉得足够了。学生的答题很是感人,感激、感恩深深地撞击着他们的心。有学生这样写道:“谢谢你们,当天崩地裂的那一刻,我害怕极了。墙壁屋顶向我压来,我被这片黑暗困住了,四周没有人的声音,只有一波又一波的摇晃震撼。我以为就要这样死去了,在这样的孤独阴暗中长眠。可正是你们——解放军叔叔给了我生命的太阳,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恩情。”“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来表达心中的感激。当我被埋在废墟中,当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将我吞噬,当恐惧铺天盖地向我袭来,是你们用双手扒开钢筋混凝土块,将第一束阳光洒进我的心里,你们是我最亲的人!”
  第三题是作文题:撇和捺互相支撑就成了“人”,在人生的历程中常常离不了他人的支撑。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常需要向人倾诉;在急风骇浪的时候,常需要有人帮扶。在时间的流逝中,总有人是你最想依靠的。
  请以“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生命在行进的过程中总是要和其他生命有某种关系,一个人少不了其他人的帮助、影响、扶持。当考生告别初中生活时,通过这道题的写作,能勾起他们对帮助、扶持、关爱、教育、指点过自己的人的回忆,并能心存感激、感恩之情。这是命题者最大的目的。学生在作文中挖掘生活素材,组织生活细节,用如泣如诉的文字描绘着关爱、亲情、感动,倾诉着对父母、长辈、师长、学友的深情。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同样从“生命”出发,围绕主题词来进行。
  古文《芳容至孝》写的是古代周芳容历尽千辛万苦千里寻找父亲骸骨,并负父骸骨归葬祖墓旁的故事。这对孝心渐渐淡漠的中学生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贾平凹的《泉》诉说的是老槐树被雷电击折,又被人劈成柴火,但生命不灭又顽强地靠树桩生出嫩枝使生命得以延续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寓意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读完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回答完所给的题目后,考生对“生命坚强”“生命不息”的思考也将继续下去。
  用一个主题来设计并命制试卷,用一个人文话题作为灵魂来结撰整份试卷,不仅使试卷有了凝聚点,而且有了血肉,有了神气,有了较强的熏陶与心灵渗透作用。这就使中考试卷回避了拼凑,摒弃了零碎,避开了单纯的工具性的检测,使人文情怀完整地进入试卷,增强了人文情怀扣人心弦的力量,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中考命题上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江苏省无锡市教研中心 2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