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高考探究题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孙富中




  2006年7月,教育部考试中心针对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颁布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考试能力要求”中,在历年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个层级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探究”层级(能力层级为最高F级),新考纲中“探究能力”层级主要在“选考内容”里出现,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等。
  在2007年课改区语文高考试题全国卷Ⅲ、山东卷、广东卷中,现代文阅读“探究题”都有所呈现。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Ⅲ选考部分有两道“探究题”,其一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林冲见差拨》中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此题从文本提供的“信息”看,文中已告知我们,林冲具有“配军”“教头”的双重身份(试题中问是“哪一种身份”,有误导作用,实际上是两种身份兼而有之,简单地说“一种”有失偏颇)。至于林冲的性格和心理,答成逆来顺受、隐忍顺从、委曲求全、忍耐屈从、忍辱求全、苟且偷安、小心谨慎、沉着冷静、顾及颜面等均无不可(而参考答案仅概括成四种:谨慎小心,沉着冷静,隐忍顺从,顾及颜面)。这些答案,从对小说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中也不难得出,学习过人教版等教材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生,更是不用过多思索就能自然得出。如林冲要去沽酒,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是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这些细节描写,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试题中《林冲见差拨》节选自《水浒传》第八回,课本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时间相隔很近,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不是太大,考生完全可以套用已在课本中了解的林冲形象的分析。此探究试题首先让考生盲从金圣叹的评点,然后几乎无需“个性阅读”,无需“探究”就能完成。另一“探究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叶圣陶在四川》(节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中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此题名曰“探究”,实质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与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只要能概括出文本每段的意思,就能整合出体现在对子女的呵护、对作者读者的赤诚、对年轻编辑的提携等三个方面。此题也无需再作什么“探究”即能完成,远远偏离了“探究题”的本义。
  毋庸置疑,“探究”是与课标理念相一致的。高中语文课标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探究”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即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呈开放的学习态势,包括学习形式的开放,学习空间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以及学习思维的开放。由于探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高考阅读中的“探究”试题应与“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等紧密相连。实际上2007年不少试题已有“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等要求,如:北京卷第21题中“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山东卷第22题中“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广东卷第18题中“你是如何理解的”,江苏卷第17题中“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湖南卷第20题“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上海卷第12题中“请续写一段80字的文字”,浙江卷第21题中“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四川卷第17题中“请对此简要赏析”,等等。探究题能否创设独立探究的情境,是否有真实探究的意趣,能否激发深入探究的激情,这些都是高考“探究题”命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探究题”应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不求整齐划一,关键在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等,而在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II中的“探究题”,没有较为宽阔的开放的“探究”空间,无法让考生答题“个性化”,也就没有创新,没有多少探究的色彩了。
  阅读中的“探究”试题应有“过程性”的特征,探究的价值在于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即通过反复咀嚼品味、发现问题、批判质疑、搜集处理信息等探究活动,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回答中,考生一般只有40分钟左右时间,既要阅读文本,又要完成四道左右的题目,哪里还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去“探究”?新课改“探究”是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等优秀品质,而高考试题中的“探究”留给考生的印象却是如此简单,可以一蹴而就,随意盲从,草率炮制。这不是科学探究的本义,完全与课改目标背道而驰。
  阅读中的“探究”试题不能因为其开放性而仅有很简单的评分标准(我们常见到的命题者拟定的统一答案,再补充上“意义对即可”“酌情给分”等语焉不详的参照标准),而更应有像PISA等国际阅读评价体系那样,通过大量的前测收集到若干种考生答题情况,对考生丰富多彩的答案作出归类,从而确定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可接受的又可分为几种层次水平,形成非常详尽的评分指导体系,富有可操作性,以尽可能降低主观因素对评分的影响,从而保证探究题评价的信度。
  新考纲“探究能力”层级出炉后,“探究题”必将是未来高考试题命制的一大热点,“探究”试题应是对原有考试形式的一种挑战,是对陈旧的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对新课程教学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但愿新高考题中的“探究”能承载起应有的分量!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