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人教版《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建议

作者:程 翔




  编写高中生选修课教材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既没有可资模仿的样本,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材料。好在编写《文章写作与修改》有章熊先生掌舵,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研究,经过了第一稿的挫折之后,终于编成目前这个样子。《审查意见》中说:“该教材有闪光的地方。”我们心中总算得到了一点安慰。
  《文章写作与修改》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编写出来的,是为高中生提供的语文选修课中的一种。本书内容共分4章,每章3节,总共12节,涉及个性化写作、材料的使用、认识的深化以及文章修改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一节由“话题探究”“知识导引”“例文借鉴”和“写作实践”四部分组成。本书既注意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又避免了与必修课内容的重复,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提升,为具有写作兴趣和特长的高中生开辟了一块写作新天地,同时也为高中生参加高考提供了必要的提升空间。当然,这些内容是否与学生的迫切需求相吻合,还需要实践来检验。作为本书的主编,我们不敢奢望十全十美,期待着将来进一步完善它。
  
  教材内容及特点
  
  第一章是关于“个性化写作”的内容。
  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地强调写作的共性,忽视个性。因此,学生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上个世纪末及本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写作要表现个性,提出了关于“个性化写作”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有的地方还进行了“个性化写作”的写作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作文个性化平台》杂志也应运而生。可以说,“个性化写作”的提出,既是写作教学理念上的突破,也是写作教学实践上的大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将“个性化写作”放在第一章,目的也是引起广大教师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知识导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基本途径,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个性痕迹,三是寻求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思维到表达的写作过程。学生的个性是客观存在,他无论怎样写,都会打上个性的烙印,教师的作用在于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健康发展。“例文一”和“例文二”都是个性鲜明的文章。不仅文章具有个性,藏在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风格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章的个性化特点,敏感地抓住其中闪光的地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及时总结和归纳,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二节“联想与想象”。它是“个性化写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联想与想象”是一个老话题,其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样是对“春”的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一个层次,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二个层次,少数学生会联想到第三个层次。同样是论述“失败”和“成功”的关系,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复合联想的学生,其思维的个性特点应该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教师批阅学生作文,固然是在看布局谋篇、语修逻文,同时也是在看学生如何联想。鲁迅的《灯下漫笔》就是从一件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事情,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奴性。这不正是鲁迅式的联想吗?抓住了这样具体的实在的写作环节,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切实有效的。
  第三节“学会沟通”。这一节的内容与个性化写作是什么关系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考虑,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本节开始“话题探究”中的两个故事,不就充分说明了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会不同吗?当我们把写作当成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时候,受思维控制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或风格,就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因此说,归根到底,个性化的思维决定了个性化的写作,教师的作文指导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从学生的思维内部做起,研究人的思维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起来看,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个性化思维上,其次才是表面的个性化作文。这就是本书与传统的写作类教科书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是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中学生面对材料,经常犯的毛病是不善于筛选和提炼。所以本章第一节就从素材入手,训练学生提高筛选和提炼的能力。为了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本书把油画《父亲》作为“话题探究”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看学生对本节设置意图的原始理解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对症下药。作为高中生,应该从低幼年级的有趣写作上升到理性写作的高度,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当然,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容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更要启发引导学生走向深刻。从幼稚到深刻,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修改调整的过程。本节的写作练习也应该体现这个过程。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认识规律,本节特意选取“中心印象”作为一个写作的突破口。这既有心理学的依据,也有写作学的理论支撑,教师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是材料使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传统的写作教学不怎么重视的问题。如果将材料比做一堆橡皮泥的话,那么因为写作表达需要的不同,就要对这一堆橡皮泥进行不同方式的抟揉。一旦掌握抟揉的技巧,也就具备了对材料进行有机转化的能力。比如材料向议论文中例证的转化,这是中学生写作的“软肋”。本节内容告诉学生,要注意材料与议论的连接,要学会使用“始发叙述”,要善于运用“连接句”等。这就把原来比较复杂的写作原理,变成了可以操作的写作技法。
  第三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是材料使用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本节主要从“摘要”和“提要”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信息压缩的方法,从“强化”和“阐释”的角度探讨信息扩展的途径。本节的练习侧重局部,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片段的练习。上一节的写作实践也可以做片段练习。
  总起来看,“材料的使用与处理”一章,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更具有实用价值,必须让学生有切身体验,加强写作练习,将写作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脑、动手的实践过程。本章不必进行整篇写作,应重点进行片段练习。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是对写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是立足于学生认识的规律而设置的内容,相对容易些,便于学生寻找突破口。这里的“动情点”,是从认识的角度提出的,同时又是一个程序性写作知识。动情点确定之后,要写出动情者内在和外在的表现,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它,还要分析动情的原因。这就形成了一套写作程序,便于学生掌握。与“动情点”相匹配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的提法,也是从可操作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可操作性,注重程序性写作知识,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教师教学时要体会到这一点。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的是传授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本书将程序性知识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来对待,将许多抽象的写作理论变成具有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实现了写作教学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变化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程序性知识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总结,本教材涉及到一部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为有些程序性知识属于必修内容,比如“善于使用脉络句”“善于选取空间参照点”等。当然,程序性的写作知识不是机械的僵化的,它应该灵活而多变。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这是有难度的一节内容。考虑到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成熟度的欠缺,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具有比较成熟的理性思维,因此,本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引领。教学要抓住这四个基本方面,结合后面的“例文”,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刻的方向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