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一双手》实录片段

作者:洪宗礼




  师: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
  生:第4段,“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师:你见过松木吗?
  生:见过的。
  师:松木什么样子?我最近请木工师傅找了个半截老松木,是这样的。(出示半截鹰爪形的老松木,全班学生兴奋地笑起来。有的从座位上站起来看,教师在行间行走)
  师:我要同学们看着老松木,想一想作者怎样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这“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
  生:粗。
  师:为什么?
  生:松木表皮粗糙。
  师:还有什么?
  生:老。
  师:哪里老?
  生:本来就是老松木。
  生:干。
  师:松木在老师手里,你怎么知道干的?
  生:那块树皮已经裂了,所以干。
  师:还有没有?想一想。你说。
  (该生站起来又愣住)
  师:不要急,我相信你会想起来的。其他同学可能已经想好了,可我一定要请这位同学说说。
  (几秒钟后)
  生:硬。
  师:很好,硬。你摸一摸,硬不硬?(把松木送到学生手上,学生摸一摸回答“很硬”)还有一个词,能再想一想吗?(全场静思)大家可以从颜色和形状上考虑。
  生:颜色比较深。
  师:对,色深。还有没有?
  生:我认为还有厚。
  师:好。大家一凑就把以树喻手的特征说得准确完整了。(教师归纳板书:以松木喻手的主要特征:粗→老→硬→干→色深→厚)
  师:我再问个问题。有人说,世界上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来比喻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
  生:(插嘴)大!
  师:大?课文中哪里写“大”的?能不能找出来?课文中写“手大”的不止一处,大家要找全了。
  (学生圈点勾画写手大的语句……)
  生:课文第16段,作者列数字写手大的。
  生:第8段,“手指特别肥大,一只手指头就像三节老甘蔗”,也是写手大的。
  生:第5段,“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是写手大。
  师:这个“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的同学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同学互相裹手,课堂一片活跃)裹得起来裹不起来?
  生:裹不起来。
  师:为什么裹不起来?
  生:手小。
  师:手小。我的手与你们的手比起来可能是大手了,也不能把你们的手裹起来,(用自己的手裹前排一位同学的手,果然裹不起来)那么,课文作者在这里是用什么手法写手大的呢?
  生:(齐)对比。
  师:对。用大手比小手,突出一双手之大。越比越大。那么,为什么又用“紧紧”呢?可不可以去掉?这句话中的“裹”,能不能换成“包”?
  生:不行。
  师:什么理由?
  生:用“紧紧”“裹”,第一,说明手很大;第二,写手很有力量;第三,看出这个人很热情。
  师:太好了,你体会得这么全面深刻。这一段用对比写手大,那么第16段用什么方法写手大呢?
  生:用数字。
  师:用数字有什么好处?不用数字不是同样可以说明手大吗?比如说有同学写作文时写“大”,说“很大很大”“非常大”“大得不得了”“大得惊人”,这样写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七嘴八舌)太空洞,太笼统。
  师:张迎善的手究竟有多大?先请大家把文具盒里的小尺子拿出来量量自己的手多大,把数字告诉我。长、宽、厚全量出来,算出张迎善的手比你的手大多少?(学生量手,并随口报数字:长16厘米,宽9厘米,厚3厘米。一片活跃)
  师:(把手伸出)哪位同学给我量一量?(一位同学抢上讲台量老师的手)
  生:长18.5厘米。
  师:班上哪位同学个子最大?(同学一致推荐体育委员任远。任远上讲台量手)
  生:长19.5厘米,宽8厘米,厚3.5厘米。
  师:哈,比我的手还长。请你把左手按在幻灯片的张迎善的手图上,这手图的尺寸是按课本上的数字画的,我们比一比谁的手大?
  (任远把手按在幻灯片的手图上,教师打开幻灯,屏幕上立即映出对比的影子,任远的手显得很小。全班同学哗然)
  师:课文中写一双手,写得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段呀?
  生:7、8、9三段。
  师:对。这三段写了张迎善的手的很多细小的部位……请同学们对照幻灯片上的手图,默念课本上描写手的细部的语句,两分钟后,请一位同学不看书,指着手图,分析张迎善的手的各细部的特征。
  生:(发言略)
  师: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天下第一奇手”呢?希望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来具体分析一下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得粗、硬、老、干、厚、色深的。
  生:(发言略)
  师:张迎善的手丑不丑?
  生:丑。
  师:绿色宝库美不美?
  生:美。
  师:绿色宝库为什么能够这样美呢?
  生: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
  师:这个代价很重要。我们做任何事情,不付出代价,就不能获得成功。请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人和事中,有没有能够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生:(发言略)
  (节选自《特级教师授课实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