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

作者:姚守梅




  近年来,全国各地语文中考试题在取材方面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测试材料(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测试材料)主要选自教材之外。于是,有不少语文教师在初三学年的新课教学中大量删减教材内容,对于一些略读篇目及“诵读与欣赏”“名著推荐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板块进行简略处理或干脆放弃;对于精读篇目的教学,也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目的就是为了提早进入总复习,期望“先下手为强”。其实,这种轻视教材、赶进度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生积淀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的重要媒介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载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典范、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学生积淀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重要媒介。目前,虽然正在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这些教材都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不同年级的教材、同一册教材的不同板块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内在逻辑序列的体系。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的语文教材在七年级教材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八年级教材培养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实行文言与白话分编,按专题兼顾文学体裁编排单元,进行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苏教版九年级教材则力求在单元整合上,找到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呈现方式,以“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感悟·品味·欣赏”“学学牛吃草”等读书方法组元,共同构成了“学会读书”系列。面对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教材,恐怕我们要沉下心来想一想它为什么这么编,该怎样充分发挥它的功能。诚然,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语文教学中轻视教材的作用,随意删、减教材的做法是错误的。
  二、用课外材料来考查考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所形成的能力,实现课内所学与课外所用的自然衔接,是语文中考的一个进步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明确规定了若干“基本篇目”,这些“基本篇目”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有很长一段时间,语文中考的考试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基本篇目”内。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对考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课文毕竟是“例子”,而教的是“例子”、读的是“例子”、考的还是“例子”的做法,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的达成。再加上中考命题如果只囿于课本,囿于“基本篇目”,势必要导致猜题、押题,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的教学结论,难以考查出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语文中考的测试材料(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测试材料)逐渐过渡到了“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用课外材料来考查考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所形成的能力,实现了课内所学与课外所用的自然衔接,以更科学更客观地检测学生在初中阶段业已达到的语文水平,这实在是语文中考的一个进步。
  三、语文中考试题的选材虽重在课外,但与语文教材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我们可以先分析两道中考试题:
  例1:阅读下面的语段,从你的积累中也选择一个妙用量词的例子加以揣摩分析,将语段补充完整。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比如一“刀”纸。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剪裁,未染些许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响犹在耳畔。还有一“眼”井。是啊,那水汪汪的井可不就是大地的明眸吗?再比如_________________。
  量词,一个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传达出来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
  例2: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单位举办了“‘北京2008’全国大学生主题招贴设计大赛”,下面的组图就是在这次大赛上获金奖的作品。请你仔细观察,对它的创意进行说明。(提示:招贴画上的汉字依次是“高”“快”“强”)
  以上两例,都是北京海淀区2005年的语文中考题。第一题从品味和运用语言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测试材料出自教材之外,回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调动积累,品味语言。而单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多少妙用量词的实例呀,“一缕清风”“一泓湖水”“一弯明月”“一抹晚霞”……第二题则选用了一组富有时代气息的招贴画,考查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题目设计综合性较强,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特别注重了课内(教材中有“汉字”“书法艺术”专题)与课外的联系,将学生在教材中学习的内容,放在一个新的情境下进行考查。学生回答这道题时,要仔细审题,依托课内所学的知识,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联系构成画面的各部分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招贴画的创意进行说明。
  可见,一般说来,语文中考试题其实都有教材的“影子”。
  四、初三学年的新课教学要依托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到了初三学年,语文教师都会面临学科内容头绪繁多,新课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的现实问题。这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地赶进度,草草结束新课,一头扎到复习资料中。其实,新课教学和复习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将新课教学合理运用于复习之中,依托教材,抓住语文素养的核心——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得到发展。
  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个教学案例。
  课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铁凝)
  主要内容:在这篇文章中,作家铁凝带着读者走近了一个名叫戴维的优秀的犹太青年,探寻他的成长经历,进而走入他的家庭,走入他的民族——犹太民族,去了解犹太民族的智慧与文化。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词是学会读书——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及这篇课文的特点,设计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其中有两个是这样的:
  (1)速读课文,捕捉信息,完成口语训练:向你介绍我的好朋友——戴维。
  (2)跳读课文,捕捉信息,完成书面表达训练:戴维的成功缘于_________,缘于_________,缘于_______。
  分析:这两个活动的设计,紧紧扣住了单元的教学(学习)目标——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而迅速捕捉阅读信息也是阅读的核心能力之一,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有不同层次、有梯度的。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出描写戴维的外貌、性格特点及品质等方面的语句,加以整合;第二个活动则要求学生不仅要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还要进行提炼和概括,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简明、连贯地进行语言表达。两个活动,一个是口头表达训练,一个是书面表达训练,学生的活动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就用投影显示出来:
  戴维的成功缘于(他个人对一切新鲜事物的盎然的兴致,对一切他正在做的事情的那份郑重),缘于(那个朴素、彼此关切、相互欣赏,交给他处事有条理、思维独立性的和谐的家庭),缘于(对生命、和平执著祈祷,重视知识、教育、文化,内心祥和的犹太民族)。
  接下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这段文字好在哪里,学生从信息找得准、找得全、概括得精当、语言表达有逻辑顺序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我们知道,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筛选信息并进行必要的提炼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语文中考必考的能力点。而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需要我们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依托教材,依托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培养。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