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如何品味语言

作者:廖贤枢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然而,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中,已经产生了本位迷失的现象。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笔者在探索积累后发现,语言品味还是有法可循的。
  
  一、比较品味法
  
  我在上《秋天》这一首诗时,要求学生品读最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最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我适时地提出疑问: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学生纷纷以这句中的“幽”字为依据,认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我顺势追问:“‘伐木声’毕竟只能听到而不能看到,你觉得用‘飘’合理吗?”这时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构成了一幅清冷润泽的秋声图。学生通过比较品赏,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而且领悟了诗歌语言的韵味。
  湖北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提问:我们看第一节,我现在把“天上的明星现了”这“现了”两个字换成“亮了”,行不行呢?学生运用天文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做了回答,认为只能用“现了”而不能用“亮了”。老师(高兴,喜悦地)说:好!能将科学知识用于语文。因为星星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显的过程,对不对?回答很好!而且既然称为“明星”,这儿用“亮了”好不好哇?明星本来就是亮的嘛,这儿是重复呀!在这里,通过比较,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本身的含义以及词语的前后衔接上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用词的准确,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位老师上《金色花》,引导学生品味“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两个句子。先引导学生变换句式:“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然后细细读一读,再和原句比较着读,学生领悟到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这些改后的句子无法体现。此时,老师还不满足,紧接着问道:如果语序不变,将原文第一句句末的问号改为感叹号(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将原文的第二句句末的句号改为感叹号(我不告诉你,妈妈!),好不好?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意识到不能换:原文第一句重在问,而改后重在责怪,这里的坏孩子不应是真的坏孩子,妈妈只是嗔怪。原文第二句改为感叹号,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让妈妈知道呢?她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曾做过的事,自以为得意;但又希望妈妈明白自己曾做过的事——那是自己的杰作。改为感叹句后,就变成绝对不想让妈妈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语言品味,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形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
  
  二、情境体悟法
  
  《珍珠鸟》学习过程中,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教师扮演“我”,学生扮演“珍珠鸟”,文中出现的表示这两个角色的相关词语,教师朗读时一律换成“我”“你”,学生朗读时一律换成“你”“我”。
  角色朗读:
  师:渐渐你(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生:我(它)先是离你(我)较远,见你(我)不去伤害我(它),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你(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我)的反应。你(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你(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
  ……
  一下子,学生被带入到宽容和爱所创造的美好情境中。教师的这一创造性设计,激活了文本内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语言的情境,让学生和作者、小珍珠鸟进行了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在上孙犁的《芦花荡》时,我要求学生寻找描写环境的语句:
  (1)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2)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3)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
  然后将这些句子分行,变成诗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品味:
  弯弯下垂的月亮,
  浮在水一样的
  天上。
  月亮落了,
  半夜以后的苇塘,
  有些飒飒的
  风响。
  
  在那里,
  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
  紫色的丝绒,
  正在
  迎风飘撒。
  在这里,我抓住孙犁“诗化小说”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将描写环境的句子改成诗的形式,看似简单的改变,却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把学生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通过品味语言,达到了对小说艺术手法、对作者深沉情怀的感悟。
  
  三、生活体验法
  
  一位教师在上《春》一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品味语言,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1: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生1:抚摸过。
  师:请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1:前天肚子有点不舒服,妈妈就用手轻轻揉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师:有人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可以吗?
  生1(坚决地)不行。因为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
  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生1读得声情并茂,尤其强调了“轻轻的抚摸”处)
  生2: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对泥土气息、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的温暖、柔和、适人。
  师:什么是侧面描写?
  (生2语塞)
  师(追问):描写春风却大写曲子、笛声,作者是否在走弯路?
  生2(脱口而出):因为这是春风中的音乐。
  师:如果刮的是台风,风中会不会有这样“宛转”的音乐?
  生2(恍然):作者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其实都是为了突出春风的温暖适人,这就是侧面描写呀!
  师(感慨状):语言看似千变万化,实际上字字句句都围绕春风温暖、适人的特点展开,风筝飞得虽高,可是却一线在手,这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呵!
  由于学生在课前做了“过于充分”的准备,一到课上学生便泛泛而谈,“熟练”地背教参答案,课堂曾出现了“意外”。但是这位老师当机立断,大胆采取追问,立足文本,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结果学生的“假懂”变成了真懂,对散文的语言有了感性的认识,最终生成了上述课堂节录中的精彩。
  
  四、朗读品味法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场面描写热烈,情感抒发酣畅,画面雄浑激荡,语言节奏铿锵,气势磅礴。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领略这一特色,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你能用朗读表现安塞腰鼓豪迈与震撼的气势吗?请大家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生朗读课文片段,教师点拨)
  师: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个人朗读已很难表现出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雄壮场面,我们来变换朗读的形式。请同学按要求朗读课文:
  CAI课件显示一段精彩的朗读设计:
  (男领)看!——
  (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男合)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鼓劲!(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众四步轮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可以说教师用“朗读”这条主线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朗读入手,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体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用声读课文,不如说是用心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这时,许多语言背后的内涵通过诵读全然悟出,语言品味和朗读训练浑然一体。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采用比较品味法、情境体悟法,或者是生活体验法和朗读品味法,这种种品味语言的方法最终都是要皈依于语言本身的。语言品味的过程并不是对语言的反叛或超越,恰恰相反,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 3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