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以“典故”为抓手

作者:于靖萱




  师: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想,他究竟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许多历史人物。
  师: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生:一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生:一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生:还有“人道寄奴曾住”。
  生:“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是。
  师:都找全了。看来,这首词全文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典故一:孙权
  师:“千古江山……”一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
  (生无语)
  师:诗词中的倒装,一是音韵格律的需要,一是为了加以强调……
  生:(插话)我觉得是为了强调孙权是个英雄!
  师: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
  生: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嘛。
  生: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打败了侵略他的曹操,而当时统治者却偏安江南,于是作者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
  师: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对统治者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典故二:刘裕
  师:“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气壮山河。
  生:叱咤风云。
  生:率军北伐英姿飒爽。
  师:上片作者写到的孙权、刘裕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事业都在京口起步。
  生:都勇敢面对北方强敌。
  生:都建立了伟大功业。
  典故三:刘义隆
  师: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有什么特点?
  生:草草。
  师:其结果?
  生:仓皇北顾。
  师: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
  生:反对草率出兵。
  典故四:佛狸祠
  师: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生:人多,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
  师: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
  生:金的统治。
  师: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
  生:(七嘴八舌)金人……汉人。
  师:如果说在金的统治下,金人过着这种安定的生活,那还有什么深意?
  生:应该是汉人。
  生: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
  师: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
  生:气愤。
  师:对老百姓“气愤”?
  生:不,应该是忧虑。
  师:是啊,作者担心忧虑: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
  典故五:廉颇
  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样看这一典故?
  生: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
  师:对。但是廉颇的结局如何?
  生:没被起用。
  师:作者呢?
  生:也没被起用。
  师: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报国无门,所以发出“凭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流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
  (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3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