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范围作文”试题材料和试题要求的命制

作者:王立敏 刘 淼




  范围作文,即通过试题材料为考生提供构思与立意的范围,使得考生能够在此范围内提炼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话题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历经三年高考的洗礼,它已经由雏形走向定型,由稚嫩走向成熟,其试题材料、写作要求的命制也在不断走向完善,并努力在试题的开放性与限制性之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
  
  一、试题材料的命制
  
  范围作文要求考生完成的思维任务和写作活动是置于一定的背景材料之中的,材料是考生提取适合自身话题的范围,因此对试题材料的理解就成了能否完成试题要求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种情况,试题材料的命制就要不断完善,再完善,最终使之能够适应不同的考生群体。那么,试题材料的命制如何趋向完善?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通过对三年高考试题材料及范围作文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命题者始终围绕材料的呈现方式、适应度、立意空间等方面做文章,并最终使之走向成熟。
  
  (一)材料的呈现方式
  近三年范围作文材料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文字、有图片(2005年福建卷、2007年全国卷Ⅰ),文字材料又包括文言(2005年湖北卷)、寓言(2006年全国卷Ⅰ)、诗歌(2006年山东卷)、调查报告(2006年全国卷Ⅱ)等多样语体、文体风格,这种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能够保证试题材料选择的灵活性、新鲜感。
  但是,在众多的呈现方式中,图片材料的选择一直不尽如人意,批评声音不断。以2005年福建卷(对圆型和星形图案加以比较)为例,俞发亮认为“漫画的含蓄多义给审题增加了相当的难度,使写作考试异化”{1}。无独有偶,今年全国卷Ⅰ的试题材料(漫画《摔了一跤》)也遭到质疑,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很难理解漫画的含义。那么,是否继续选择图片作为范围作文的试题材料?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图片材料——大多是漫画——形象、活泼、生动,能够增加试题的亲和性,提高考生写作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减轻考生因阅读大量文字材料而引起的疲劳与乏味。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图片材料,而是寻找如何更好地呈现该种材料的途径。实际上,关于2005年福建卷与今年全国卷Ⅰ图片材料的批评主要聚焦在图片的含义上,其“含蓄”“多义”“难懂”只是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而避免以上三个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提示文字的撰写;只要保证提示文字含义的清晰、简明、易懂就能基本解决上述问题,并最终发挥图片材料的独特优势。
  
  (二)材料的适应度
  考试中所选择的试题材料应该保证适应不同群体的考生,保证材料本身不成为阻碍某一或某些群体展示其写作能力的因素,这就需要作文命题者慎重考虑材料适应度的问题,必须充分考虑考生的生活阅历、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个人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尽可能降低材料因上述因素造成的对考生能力表现的影响,以减少或消除试题的功能偏差。通过对近三年高考范围作文试题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命题者在不断完善材料的适应度,并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
  2005年范围作文出现伊始,考生于试题材料的适应情况一度成为一线教师与研究者批评的主要对象。以湖北卷试题材料为例。该材料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内容如下: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面对这则材料,大多考生“不知所措,暗暗叫苦”,研究者认为这源于材料的“艰深”。一个材料是否“艰深”{2},需要根据读材料的人而定,具有一定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生活感悟力的学生都不会认为这则材料“艰深”,他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领悟材料所传达的内涵;但是,对于文言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它就可能成为审题的一个障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写作能力的发挥。到了今年,北京卷试题材料的命制则成功地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上述材料从唐朝诗人刘长卿的七言律诗《别严士元》中摘选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入题,为了不给考生解读诗句制造障碍,命题者将有关这两句诗的文学评论处理成试题材料,还进一步使之成为考生选择角度、立意构思的平台。如此设计,可谓匠心独特: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开拓了立意的空间,进而使不同水平、兴趣、生活阅历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
  
  (三)材料的立意空间
  立意空间的大小是判定范围作文试题材料命制妥当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一个好的试题材料,必须具有相对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拓宽考生的写作思路,更好地调动起不同考生群体的写作情绪;反之,一个不好的试题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立意空间狭窄,一些考生无话可说、生拼硬凑。2007年湖北卷范围作文试题材料的命制比较成功,原因在于它已有三年的命题经验,能够熟练地做到利用试题材料拓展写作的立意空间,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上述材料虽然仅有四句话,却传达出非常多的信息。四句话以母语的重要性为中心,阐释它与个人、民族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强调它在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时代中的危机,指出它在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修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四句话的材料,没有一点儿冗余或不足之感,因为它已经为考生拓展出了合适的想象空间和立意空间。
  与湖北卷命题者娴熟处理材料的情况不同,首次自主命题并采取新的作文命题形式的宁夏海南卷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尽如人意,导致了试题立意空间的狭小。材料讲述的是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因为留心意外的发现而发明了不易破碎的汽车玻璃的故事,在故事的末尾有这样一段材料:“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之所以认为该材料的立意空间狭小,主要有下面两个理由:(1)材料内容冗余、信息量小,很难为考生创设广阔的立意空间。试题材料共分为两部分:故事叙述、两种评论。从冗长的故事入手去开拓写作思路比较难,绝大多数考生都会选择两种评论;但是,简单的二元论式的评论也不能为不同写作能力与写作风格的考生提供丰富的阐释空间。考生能做的仅是要么选择第一个“有人评论说”立意,要么就选择第二个,要么再将两个评论结合起来立意,立意空间之狭小,可见一斑。(2)试题材料的主题与信息量对考生文体选择的限制。关于科学家创新与创造的主题,再加上关于创造的二元对立式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适合这次写作的文体为议论文,这样,对于那些擅长记叙文写作的考生群体而言,只能操起议论文这把钝刀,勉强为之了。
  
  二、试题要求的命制
  
  所谓的“试题要求”不包括常规的字数、文体、扣题及真实性等要求,而是与范围作文特征相关的几种要求。例如,2005年范围作文初出茅庐,福建卷的试题要求为“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圆型和星形)加以比较”“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画都相关”;2006年范围作文在全国卷首次亮相,其试题要求为:“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到2007年,试题要求改为“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