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作者:容理诚




  知识有三种表现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我们在此借这一理论来评析周老师的课例。
  在学生对文本有了诸多感受、感知、感悟之后,老师将学生引向了“记叙文中的议论”这一学习内容。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课前的阅读是有效的,他们了解了文本,能够比较轻松地分辨出文中的议论、联想等内容。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这些属于“是什么”的问题,显得十分容易。有无必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去讨论呢?
  接着,在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透过表象,学生更深刻地解读了记叙之后的议论,“从议论点的选择”“议论所需条件”“议论的表达”等方面较好地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这是此课的亮点。
  但我以为,最核心的还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本课例中却被虚化了。既然本课的重点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为什么在理解了“记叙文中的议论”之后,教师不能即时地进行写作的实践,继而由实践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呢?如果周老师将作业“截取《“布衣总统”孙中山》或《华罗庚》两篇传记的某个叙述片段,然后写上议论性文字”放在课内,删除前面一些并不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的解读,效果也许会更好。
  广东珠海市教育局教研中心 5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