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纵横谈

作者:王俊鸣




  纵者,是从历史的发展看问题;横者,是从不同试题的比较看问题。既纵且横,可探讨的问题真不少。我们仅说三个“点”——是考试之“点”,也是语文教学之“点”。
  
  作文:现实与诗意
  
  今年高考之后,由于读“细雨闲花”诗引发感想(北京)、《诗意地生活》(湖南)、《行走在消逝中》(浙江)、《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怀想天空》(江苏)等作文题目的出现,引发了一点争论:有人批评说,这些题目没有切实引导考生关注最为现实的、切身的、真实的社会问题,而没有现实感就没有真问题。一个虚飘的题目,到底要考查学生的什么语言能力呢?是那种无关痛痒的写作呢,还是那种不知所云的套话?有人的意见正相反:高考作文题多点诗意又何妨?高考作文命题也只是一道考场命题罢了,何必让它承载沉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强加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理想抱负,未必会在考场上收获到思想进步。诗意既不排斥真情实感,也不拒绝思辨灵魂,更不意味着内容上的“假大空”,哪里会因此失去语文作文的风度呢!况且,针对这些十七八岁涉世未深的青年,用诗歌的意蕴来打动和触发他们去思考,不也能体现作文命题的一点进步吗?作文题目诗意的一小步,考生作文灵动的一大步。我们不妨把持上述意见的人分别称作现实派和浪漫派。
  两种意见,矛盾对立,很值得业内人士思考。
  这关系到对中学作文教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中学作文教学主要不是文章学领域的事,而是或主要是教育学领域的事。其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历史,关注大自然,表述社会,表述人生,表述历史,表述大自然,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养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学习辩证的方法,并形成表达的能力。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
  作文,对于中学生来讲有三重意义。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这一点有别于作家的创作),为了自己的精神健康,为了自己精神的成长。他们在作文中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是他们精神的园地,是他们人生的“史记”。还不仅此。他们要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讲真理,这也是学做人的一种历练。其次,也是为了自己的社会生活。练习作文,也就是练习交际,也就是学习与人沟通的本领。再次,是为了他人,为了他所生存的这个社会。作文,就是参与社会的改造,就是尽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这样,学生通过作文而走向成熟,走向高尚。
  一般论者以为中学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即“写什么”和“怎么写”。我以为还应该加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写”,这个问题还应当放在第一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学生对作文就没有兴趣,他们就会把作文当做“额外”的负担。这个问题不解决,作文会走上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道路,会形成恶文风,会把学生引向唯心的方向。
  即使是“怎么写”的问题,也不仅仅涉及技巧,它首先还要回到“为什么写”的问题上来,当然也与“写什么”有关。为了普及,就要通俗,就如白居易,就如托尔斯泰;为了把读者引向高雅,就不能“我是流氓,我怕谁”。作文,是发现美,是表现美,也是创造美。创造美的文字,也创造美的心灵。即使仅仅为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作文也要追求高雅。
  如此说来,“追求诗意”与“关注现实”还有什么矛盾吗?套一句有点过时的话说,中学的作文教学应走一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路。失去现实基础的“诗意”是无病呻吟,是没有阳光的苍白孱弱的花;失去诗意情怀的“现实”是繁重与浮躁,是杂草丛生野狐出没的荒场。
  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如此;从中学教学的角度看,高考作文无非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次检验——尽管高考的目的是在“选拔”。检验什么?检验考生对现实的观照,检验他们的诗意情怀,检验他们表达这种观照与情怀的语言能力。
  不要为作文题目的字面所迷惑。仅仅从题面上判断作文是否要有(或会有)“诗意”是靠不住的。字面带有“诗意”的,未必不是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我们不妨把看似“脱俗”的题目“还俗”:“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不能忘怀的一件事或一个人;“行走在消逝中”——为了前进,忘掉该忘却的吧;“诗意地生活”——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虽不完全对等,但总是八九不离十。这样一看,每一个题目都是充满现实感的;而再富有“诗意”的题目,写的结果也未必有“诗意”,全看考生修养的功夫了。另一方面,看起来非常“现实”的题目,又未必不能写出诗意来,比如重庆的“酸甜苦辣话高考”,天津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辽宁的《我能》,湖北的“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等等。
  除了“现实性”与“诗意”的问题之外,综观全国18个作文题,最突出的印象是“多样性”:有纯命题作文,有解题式命题作文,有给材料作文,有所谓话题作文。就题目的基本样式说,这种多样性并非当下“创新”所致,而是“天道轮回”的结果。四种模式都是历史的创造,去年你用这一种,他用那一种,今年他用这一种,你用那一种,于是就呈现出多样性。第二个印象是文体的“开放性”。全国各家都主张“文题自选”,其中有半数坚持“诗歌除外”。有人为“诗歌除外”愤愤不平。高考作文都有“不少于800字”的要求,如果允许写诗,达不到800字怎么办?况且,文字水平高的人,即使不发诗兴,也能尽展才华,在考场上暂不让写诗,未必就屈了谁的“才”;而如果有人在试卷上诌几句朦胧诗,还真不好评价——也是“诗无达诂”啊。
  结论:不要跟着命题形式走,更不要去猜命题的内容和形式,要学学解牛的庖丁: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作文正道:厚积才能薄发,有情才能有文,会想才能会写,识体才能得体,有法才能变通。
  
  阅读:三种文本与三个层次
  
  研究阅读,就不能不研究文本。对于文本有二分法,即分为文学类文本与非文学类文本;有三分法,即分为文学类文本、论说类文本、实用类文本。
  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有共性,有一般性规律。但文本不同,具体的阅读策略也有不同。最重要的是区分论说类(特别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虽然二者有交叉,但区别是明显而重要的。
  一张好的试卷,要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水平,选材必然要兼顾多种文本,而且要选择典型的文本。过去的教训是,所选的文学类文本缺乏文学特色(像《普希金之家》《话说知音》《快乐的死亡》等)。
  今年在文本选择上态度最自觉而鲜明的是广东卷和宁夏海南卷。广东卷除古诗外,文言文选的是《聊斋志异·郭生》,属于文学类;现代文选一篇《创新与想象》,属于论说类,必做;再选一篇散文《泥泞》和一篇《访问钢琴演奏家傅聪》(实用类),让考生任选一篇。宁夏海南卷,一篇论说类,必做;文言文选传记(实用类),必做;选做题分别选了《水浒传》的一段(文学类)和《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的一段(实用类)。这样的选材,是相当合理、相当有眼光的。
  文本选好之后,就要研究出什么题。因文设题,这是谁也躲不过的原则。而综合地看,阅读题可有三个层次。一是文章所写的内容,或者说写的“是什么”,这属于第一层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者说“为什么写”,是第二层次;艺术水平(语言艺术、文学技法等),或者说“怎么写”,是第三层次。三个层次题目的比重常常决定着试卷的难度。我们不妨选两份试题比较一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