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比较译文 揣摩语言

作者:刘衍明 法玉娟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很好的演讲稿,人教版二册、苏教版四册、山东版五册都作了编选,而且三套教材依据的译稿都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许立中译本,只不过人教版、山东版有改动,而且改动颇多。比较修改前后的两种文本片段,又找来英文原稿,揣摩其翻译、修改思路,忽然灵机一动:翻译的要求、修改的目的不就是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吗?既然如此,那么这篇课文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水平的绝好教材,就可以采用译文对照、揣摩语言表达优劣的探究方式来学习了。
  下面是笔者挑选出的10处可供比较揣摩的译文。因为修改后的文本比较常见,为节约版面,故以修改前的译文原稿为底本,用楷体字显示,将主要修改点用横线标出,再对照修改稿(疑难处结合英文原稿)加以辨析、评价。
  1.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起来,讲出这个真理——“我们相信人类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这是显而易见的真理”。
  修改稿:“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英文原稿:“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修改后忠实于原文顺序,更加准确;且“人人生而平等”放在后面有强调突出的作用,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2.我有一个梦想,从前奴隶的后嗣和奴隶主的后嗣,有一天,可以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峦上,平起平坐,兄弟相称。
  “后嗣”是书面语,与演讲词的文体特征不符;修改稿换成“儿子”,口语化,更加得体。
  3.我有一个梦想,即如蒸发着热气的密西西比州,蒸发着不平等的热气、蒸发着欺压者的热气,有一天,将会转化为自由正义的绿洲。
  这句话有些费解。修改稿采用意译:“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不但简洁明确,而且更加流畅。
  4.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再没有人以肤色来评价我的孩子,而单单看重品格内涵,因为他们将活在一个平等的国家,再没有种族歧视。
  修改稿:“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英文原稿是一个定语从句:“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应该遵从汉语的表达习惯,照后者译为一个长句,不但准确,而且较修改前流畅。“平等……再没有种族歧视”属人为添加,转换不准确。
  5.我有一个梦想,南部阿拉巴马州,素来充斥着恶毒的种族歧视者,以及他们的总督,嘴唇经常滴下否定和干预的话。有一天,就在南部阿拉巴马州,黑人男孩女孩,和白人男孩女孩,可以无拘无束地手牵着手,情同手足。
  修改前主语中途变换,不够连贯流畅。“滴下否定和干预的话”动宾搭配不当,“素来充斥着恶毒的种族歧视者”英文原稿无表述。修改稿“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连贯简明。
  6.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岗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上帝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
  修改稿:“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修改后灵活使用成语,简洁、生动、干脆,抒情色彩鲜明浓厚,充满无限憧憬,只是气势稍嫌不足。
  7.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们回南部去时要带回的信心。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石块;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将我们国家吵耳的纷争,转化为歌颂手足深情的优美交响乐章。
  前一处修改稿为“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英文原稿为“this is the faith that I go back to the South with.”修改前的译法既符合英语句法特点,又符合马丁当时在北方的实情;从上下文来看“这是……这是……”“……信心。凭借这信心……”也更加流畅连贯。但用词上,因为要鼓舞黑人群众继续战斗,“信念”较“信心”更准确。
  后一处修改稿为“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修改前后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吵耳的纷争”修饰不当,“把大山凿成石块”难度过大。修改后更符合情理,更有诗意,因而更加鲜明生动。
  8.凭借这信心,我们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挣扎、一起为自由奋斗,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有一天会一同获得自由。
  对照英文原稿,这里遗漏了“一起坐牢”。修改稿:“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虽只多一句,但语气明显增强,表达效果好得多;末句加上标点,停顿自然,更符合演讲口气。
  9.将会有这样的一天。这样的一天,神的儿女将会带着新意歌唱:“我的祖国,一片自由温馨的土壤,我要为您歌唱,您是先祖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群山各处,让自由高响。”
  修改稿将“先祖”改为“父辈”,两相比较,汉语辞典的解释分别是“祖先”和“跟父亲同辈的亲友”。英文原稿“fathers”,英语辞典的解释是“祖先,前辈,先辈”,以修改前为宜。但是“让自由高响”主谓搭配不当,修改为“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
  10当我们容许自由响起,响遍大村庄、小村落、每州每城,我们会加速看见那天的来临,所有神的儿女,黑人白人,犹太人外邦人,基督徒天主教徒,都手牵着手,同声歌唱那古老的黑人灵歌:“自由了!自由了!感谢全能天父,我们终获自由!”
  修改稿:“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三个“终于”绝对不可少,不只是因为英文原稿确实有“at last”字样,更重要的是,只有加上这两个字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黑人们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和经过艰苦努力、顽强抗争赢得胜利的欢欣鼓舞之情。末句一个“啦”字也起了类似的加强语气的作用,绝非可有可无。
  山东胶州三中 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