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来自实验区的声音

作者:董宝礼 孙保忠 唐海波 大 明




  山 东
  董宝礼 孙保忠
  
  山东省试题遵循高考试题“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结合新课程实验的具体特点,实现了“新”“老”高考试题的平稳过渡。
  (一)增加了选做的内容。大阅读由原来一篇散文阅读为主改为“文学文本类阅读”与“实用文本类阅读”两篇文章阅读任选其一的格局。这种命题形式是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特定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另外,名句名篇默写也采用了4选3的形式。
  (二)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中生所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总共4个题目:一是古诗鉴赏的第(1)小题;二是图文转换的第(2)小题;三是大阅读中的第22题,文本(一)的22题为“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文本(二)的22题为“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这四个题均没有标准或方向明确的答案区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作有个性的解答。
  (三)试题总体结构与赋分有所调整。第II卷大阅读与语言表达的位置作了调换,且文言语句翻译由8分升至10分,名句名篇默写由5分增至6分,大阅读的分值由21分降为18分。
  (四)作文命题间接醒目。作文命题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该题继续沿用话题作文的方式,但没有提供任何材料,而是直接申述话题。这样既消除了“材料”对考生的误导,便于学生更好地切入话题,又节省了审题时间。另外,明确了“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对强化文体意识有良好作用。
  (五)作文加大对错别字的考查力度。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将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的要求明确列入。这加大了对考生汉字书写规范程度的考查力度,将有助于强化对民族文字的规范意识,对改变当前学生书写潦草、作文错别字连篇的状况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山东阳信县第一中学 251800
  
  广 东
  唐海波
  
  广东卷较好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从试卷结构、题量、考点、分值、难度来看,与前几年相比可谓“平稳过渡,暗含创新”。
  1.继承了历年高考命题的精髓,与近几年广东高考很好地衔接,对高校招生、考生发挥、中学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例如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很有创新意识,第一次从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中选材料,开启了文言文选考材料的新领域,而考点与历年来文言文试题完全一样:第5题为实词词义解释,错误类型为最常见的同义混淆(“记录”“抄写”);第6题为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不同的是8个句子全出自所选材料;第7、8题都是传统题,考的是分析综合能力;第9题的断句翻译保留了去年的题型。再如第六题作文仍为话题作文,这出乎考前大部分人的意料。以“传递”为题,可写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角度多样,可写具体的也可写抽象的,可写正面的也可写反面的,可写个人之间的也可写国家民族层面的。审题难度不大,立意高下就是得分的关键了。
  2.广东地方特色浓郁,显示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广东人的精神,也展示了分省命题的优势。如23题要求对粤剧从四个方面进行压缩,让考生真真切切了解岭南文化的精髓——粤剧的来龙去脉。
  3.紧扣时代脉搏,材料鲜活,将考生的思维引向火热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例如,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的是人物访谈《访钢琴演奏家傅聪》,不但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如何看待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的事,而且通过傅聪对成功因素的讲述,让每一位考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再如,语用题22题是图文转换:选取一个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写一段话。2010年广州将举办亚运会,作为一名广东学子,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领略欣赏体育之美,应是情理之中的。
  存在的问题是:新课标中最大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反复强调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等方面在考题中难觅踪影。另外,文言文选用的短篇小说,情节不太曲折,语言有点晦涩,删改得也不是很恰当,得出结论的理由不充分,这会给最后一段断句带来障碍。文言文命题实行主客观题型结合的呼声近年很大,既然选了小说,完全可以设计一道人物鉴赏、语言分析之类的主观题。
  广东韶关市铁路第一中学 512023
  
  宁夏
  大明
  
  宁夏海南的高考意味着首轮新课改初获成功。纵观“宁海”卷,展望来年的中学语文课改,笔者认为务必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必须摆正新课改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承继关系。
  由于新课改在教材上呈现出全新的格局,导致一些教师只盲目追求具体篇目的“到位”教学,却忽视了三年高中教学知识能力的整体贯串与凝结。然而,高考时考的依旧是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领会、运用。这是遍及文本、渗透学习过程的内功,来不得丝毫的“花拳绣腿”。就拿“宁海”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20分)来说,考的是成语使用、病句判断、句子顺序、修辞扩展等,哪一处不是常见的语言表达基本功?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能不“时时留心、步步在意”呢?
  二、重在培养梳理、探究能力,让学生会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选修试题是新课改高考的最大亮点。“宁海”卷的“林教头见差拨”“叶圣陶在四川”无论在选材、设题、理解或探究上,都全力突现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特定的考核要求下,充分运用自己梳理、探究的能力去“根据已知、认识未知、获得新知”。“梳理、探究”是新课改全力追求、循序递进、精心研制的要点体现,但达到此要求更得靠教师和学生双方积极刻苦努力、认真钻研、多次实践与反思升华。
  三、务必夯实“正确认识”“辩证评价”和“言之有理”的写作基本功,具有独立、新颖的见解
  “宁海”卷作文在材料的陈述下依然给出若干话题的提示,以开拓考生的写作思维。命题人在“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的明确要求下,希望考生能根据各自的理解,运用擅长的写作形式,来展现自己的认识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