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用真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作者:金承杰




  前些时,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青年教师现代文学作品讲课大赛”,当我看到抽到的是《药》时,心里非常矛盾。其实我很喜欢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很希望学生由于我的引导从此和鲁迅先生结缘。但我又很怕给学生讲先生的文章,他的深刻思想及其作品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与学生认知的差距,让我感到压力很大。一怕自己理解不到位;二怕无法带着学生跨越与文本的各方面的巨大差距;三怕前两种因素下,我的教学反而会破坏孩子们以后喜欢鲁迅先生作品的仅有的一些可能。
  但比赛后的结果自己比较满意,也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评价说这是一节“质朴而富有教学机智、思考价值的课”。
  课后反思,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对文本的情感投入是引导学生真诚阅读的前提条件。
  
  既然我们希望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教师备课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熟悉教材和相关资料,还要投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
  赛前一周定题,抽签的当天我就着手备课了。我自己先是反复诵读课文,全身心投入进去。然后找出钱理群、王丙乾、林贤治诸先生的《拒绝遗忘》《鲁迅的生命哲学》《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守夜者札记》和《鲁迅的反抗哲学及其运命》等资料,想尽可能多地了解专家学者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这时的我已经没有了备课的感觉,更多地是从内心深处想走近鲁迅先生,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渴望。在资料中浸泡了几天后,回过头来再反复读《药》,读的时候真的很过瘾,心中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比赛前一天,我理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既然我没把握通过一节课就让同学们读懂《药》,更不能保证让他们读懂鲁迅,那就努力培养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鲁迅的渴望,争取能通过这次授课再加上以后的努力,使鲁迅先生能够陪伴学生一生。同时要通过这节课,引导学生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至于结论性的东西,一切随缘,能生成就生成,实在没有也不强求。
  
  二、抓住契机,举重若轻,带领学生逐步展开深层次思考。
  
  课堂首先应该是学生的,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师的作用是引领是优化,而不是掌控更不是限制。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抓住能够轻松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的契机。至于上课,教师不应该只会预设,也要努力在课堂上生成,要有信心和学生一起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在课堂上生成有价值的内容。
  下面是第二环节的部分实录:
  师:大家用这么多不相同的问题告诉我,昨天我印给大家的那句话(记下自己的个性思考)你做到了。既然你用心思考了,你的问题就有价值,大胆地阐述你的思考。谁先来?(有评委老师露出了担心的神情)
  生1:老师,为什么鲁迅先生安排这两家人分别姓“华”和“夏”?姓别的不行吗?为什么叫老栓、小栓、夏瑜?叫其他名字不行吗?
  生2:程碧纯,你哪来那么多为什么?你怎么不问你爸为什么给你取这个名字?
  (众人善意地笑了)
  师(笑):程碧纯,像碧玉一样纯美,静静地守着自己的剔透,是不是啊?这寄托了父辈的期望啊。谁来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来!这不明摆着吗!是整个华夏的悲剧呗!否则为啥偏偏姓“华”和姓“夏”呢!
  (众生点头认可)
  师:那“栓”和“瑜”呢?
  生3:注解上提到了“秋瑾”。我想这“夏瑜”是对着“秋瑾”来的,“夏”对“秋”,“瑜”对“瑾”。
  师:你有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读注解。那华家爷俩儿的“栓”字呢?
  生3(搔搔头):嘿嘿,不知道。
  师:那就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鲁迅先生想用它来表达什么意思呢?试着用它组个词。
  生3(恍然大悟):脑血栓!我知道了!闭塞!愚昧!
  师:呵呵,你把话说得完整些,已经是高中生了,表意要完整。
  生3:嘿嘿!“栓”有闭塞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愚昧。你看老栓多愚昧啊,儿子病了不去医院却听信无聊的说法花那么多钱买人血馒头吃,儿子不还是死啦?小栓的“栓”嘛,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改变环境的话,少不了也愚昧,就算没病死,早晚也是个“老”栓。
  (众笑,鼓掌)
  师:我不想评论这位同学的说法在学术上是否有很高的价值,我只想说,这是他自己深入思考悟出来的,得出结论的这个思考过程对他以及对我们大家都是很有价值的。
  生4:老师,华小栓为什么不说话?我发现文章中他只是咳,没有一句话。
  师:谁来帮他解答?
  生5:这也叫问题?我还想问你华家为什么偏偏是开茶馆的呢!
  (众笑。但部分同学对这看似戏谑的问题陷入了思考)
  师:呵呵,不要未经深入思考就断然否定嘛。你的这个问题不也是个问题吗?
  生5:嘿,我是说着玩儿的。
  师:不,说不定你无意中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呢!我们先考虑华小栓为什么不说话。
  生6:他病成那个样子,哪有那么大力气说话!也没心思说啊!
  生7:我觉着真要是小栓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文中老两口买药前后的一些举动就不会让人感到可怜而是有些可笑了。
  师:你是说文章的悲剧色彩就被破坏了?
  (生7点头)
  师:大家看看,这个问题品起来还是很有滋味的嘛!一定有同学还有其他想法,希望能在课下继续思考交流。
  师:有同学刚才不是想问华家为什么偏偏是开茶馆的吗?思考一下,为什么?
  生8:开茶馆的手里没多少钱,给儿子到大医院看这种病肯定看不起,这才会乱投医买人血馒头啊。真要是开大酒楼的就不会有这些事发生了。
  生9:开茶馆的还有点钱,还买得起人血馒头,真要穷得丁当响在家等死也不会有这些事发生了。
  师:两位同学的观点不同,但都是从故事要符合生活事理的角度考虑的。很好。还有吗?
  生10:我觉着不仅仅因为这些,可又说不太清。(思考,恍然大悟)开茶馆方便人进进出出,像众茶客谈药,康大叔进来说狱中的事这些情节的安排才不会让人感到突然。换个地方就不一定合适。
  生11:我们刚才已经认识到这篇文章写的不单单是华家和夏家的悲剧,还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悲剧,我认为甚至是几千年的传统参与制造的悲剧。作者如果不选择茶馆这样的小社会,只是让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姓“华”姓“夏”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
  
  三、以点带面,相机诱导拓展开去,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思考鲁迅。
  
  在授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随时寻找深化和开拓的契机。学生11的发言体现出同学们的思考达到一定的深度了,且授课时间也已过大半,这绝对是一次将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好机会。这个机会我抓住了:
  师:我看大家和我一样,实在忍不住要为你鼓掌。谢谢你!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段有深度的思考,尤其是你认为这悲剧的产生有其历史传统因素。但我还想问问你,这个悲剧怎么就是几千年的传统参与制造的悲剧啦?请大家也一起思考。
  生11:我也说不清,只是有一种感觉,觉得这样的茶馆在这个国家应该到处都是,老栓、小栓、看客、茶客也应该大有人在,甚至康大叔这种人也应该并不孤单,我甚至感觉这样的事在历史的哪一天发生都应该是很正常的。说不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师:好家伙!一连四个“应该”!我认为你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你平日读得多想得深,另一方面是鲁迅先生写活了这些人和事。我们应该谢谢你!
  师:你的话让我想起了思考记录中有两位同学问“现在的中学生再来读这篇几十年前的文章有用吗?”请问大家:难道这只是鲁迅先生创作之时和之前的状况吗?从人性的角度看,现在存在这样的看客吗?请大家看板书,我们可以看到吃与被吃,看与被看,谈与被谈等等字眼,你能不能体会到同为人类却互相隔阂难以沟通甚至示人以冷漠而不自知呢?
  (学生点头,教师板书“冷漠”)
  师:我们不能因为时代变了,就认为从前的一切都可以抛弃了。一篇文章的作用应该从很多方面去考虑,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是这样。只要一件作品的思想有深度,能给人们提供营养,只要一篇文章抨击的或讴歌的现象还存在,这种抨击或讴歌还有必要,那它就不会过时!
  (同学深思)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凭我之力,想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让学生完全读懂,我认为不太可能。但是如果这节课能让同学们真切地认识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人生会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会让他们产生一定的阅读欲望,并有可能将鲁迅先生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精神明灯,或对鲁迅作品和鲁迅现象生出许多疑惑,进而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以用心思考努力质疑来充实自己的生命,那我就达到目的了。
  当然对于这节课我也有困惑与遗憾:
  怎样在适度尊重学生的尚未固定下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前提下,合理渗透施教者对学生的指导?遗憾的是借班赛课,无法继续带着他们了解鲁迅先生。如能继续,我有如下设想:让学生自由选择下列学习方式,教师巡堂督促并适当参与,和学生一起开展读书、征文、编课本剧等相关活动,激励并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1.让心存疑惑欲有所得的同学继续研究探讨,得新知,求新惑,并简要记录自己的思索过程;
  2.在第一课时基础上已产生阅读欲望的同学可选择鲁迅先生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做相关阅读笔记;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了解鲁迅其人的同学可选择阅读林贤治的《人间鲁迅》、王丙乾的《鲁迅的生命哲学》等,并做相关阅读笔记;
  4.暂时对文章没有感觉的同学由教师组织到一起,继续进行文章的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