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

作者:黄厚江




  我们知道,讨论这个问题,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新课程标准施行已经好几年了,很少有人愿意正面谈这个问题,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既意味着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但同时也说明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
  把话题限定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很清楚,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张皮”而不是两张皮,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但总是把两者揉在一起,虽然让人觉得是一种“统一”,对于问题的讨论却并没有补益。况且,既然提“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也足以说明两者虽然是“一张皮”,但毕竟还是两个概念。为了讨论的方便,姑且这样说,应该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另一方面,强调“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是因为我们觉得“人文性”和人性一样,是无处不在的,其内涵几乎就没有办法明确。加上这样的限制,意在说明我们讨论的只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中最最基本的内涵,而不是全面的论述。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之一: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
  一个民族的母语,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印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母语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几乎是完全同步的。语文课程,承担着母语传承的重任,也就同时必然地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朱自清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钱钟书也说过,母语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习母语,是学习语言,但又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习,学习母语的同时打下精神的底子,形成文化所属的籍贯,这是学习母语和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的本质区别。民族的语言,是民族之魂的衣胞。一个民族没有国家,没有军队,只要自己的母语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真正被消灭。因此每一个民族都会视自己的母语为民族的生命;而侵略者要真正消灭一个民族,则无不妄图从消灭和消解这个民族的母语开始。大家都记得都德的《最后一课》,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母语则是最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最最理想的途径。一代代人,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继承了民族文化。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感受母语的智慧和魅力,获得民族文化的营养,从而为这个民族而自豪,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是语文课程必须承载的任务,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重要的体现。
  我们的母语,是世界上各民族语言中十分优异的一种;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的文化之一。培养学生对它们的热爱和膜拜,是语文课程的最主要的使命。学习母语,从个体来讲,更多的是为了语言的运用;从民族群体来说,却是为了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又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无论是作为一个语文课程专家还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不全面地认识到这一点,而片面地只把语文和其他学科视为一律,是缺少最起码的课程自觉意识,也缺少承担这一角色的起码资格。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被矮化为一门只是学生获得分数的学科,这是对母语课程的亵渎,是学科最基本责任的丧失。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语文的这一使命。
  因此说,语文课程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要通过语文课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程,热爱民族文化。学生喜欢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有了基本的体现。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之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健康丰富的情感。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发展,第一要素是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语文作为教育的支柱性课程,必须承担这样的义务。有人会认为,这是政治课程的任务。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每一个学科都必须把人的和谐发展作为根本目的,而作为母语的课程——语文学科则具有更重要的地位。自强不息,坚韧顽强,不畏艰难,乐生有为,是我们民族的主要品质,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母语所承载的重要的精神内涵。因此,在母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
  所谓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不是用口号和大道理要求学生,训导他们都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人生的辉煌和巨大成功。而是在阅读、写作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在面对生活的不幸和苦难时能够具有顽强的生活意志;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追求生命的质量,让他们懂得生活是无可逃避的,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责任;生活的确会让人觉得很累很辛苦,但这种累,这种辛苦,又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这是母语经典和民族文化的共同主题。无论儒家的有为还是道家的超脱,都是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还指能够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阴暗和肮脏,永远能从生活中发现光明。毋庸置疑,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丑陋,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生活。一位普通母亲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或许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天,她的女儿看到报纸上报道了警察中的一个败类奸污妇女的事情,跑过来问这位母亲:妈妈,原来警察也有坏人?这位很具有教育智慧的母亲说:警察也有坏人,但我们遇到坏人,还应该找警察。这个真实而平常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试想:如果这位母亲告诉女儿,这个警察是极个别,或者说,是的,这世界上什么人也不可信,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情是一种纯粹的教育问题,它和语文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姑且不说如果我们的学生不热爱生活,则是所有学科教育的失败;即使从狭义的角度看,学生的生活态度,也直接地影响他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认识生活的态度,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于漪先生说:“作文不是一种写作的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功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追求。”我们的传统特别强调做人和作文的内在统一,也正是立足于这一点。新的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是强调要注重对学生生活态度的培养和引导。一个人,你可以有不同的信仰,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对生活的热爱,这应该是最起码的。
  至于健康丰富的情感,则应该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直接的内涵,因为它和语文的联系最为紧密。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没有健康丰富的情感,都很难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不好,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缺少健康丰富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在写作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记得让高二的同学以“感动”和“感激”为题作文,一些学生写得不好,绝大多数不是结构、语言等形式上的问题,而是选材上的问题。和学生交流,原来他们觉得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值得感动和感激的东西。这使我感到极为震撼。一个活了近二十岁的人,居然没有一件让他感动和感激的事情,应该说这是教育的失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孩子的情感有些沙漠化,对别人的关心和关爱,无动于衷,视为当然。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
  让学生学会同情、怜悯,懂得感激和报答,知道尊重和崇敬,这是做人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内涵。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之三: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的趣味。
  陈寅恪先生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的碑文中有两句话,深得很多读书人的推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两句话之所以广为传诵,恐怕是由于他概括了一个人至高的精神境界。或许,这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精神高度,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所忽视的,我们的孩子所缺少的,不也正是这样的品格吗?近年来,我们已经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但恐怕既没有有效措施,也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没有“自由的思想”,没有“独立的人格”,谈什么创新呢?
  审美,不仅是一种艺术或文学的特殊素养,也不是少数人才有的禀赋,而是所有人都应该具有的一种良好的品质,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和方式,即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和人生。这种素质的养成,教育,尤其是语文学科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和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审美活动。阅读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文本的欣赏活动,也是一种生活的审美;写作的本质意义,就是表达对生活的审美感受。
  关于文学在语文课程中是什么样的地位,人们的认识是有分歧的。但如果我们认同文学素养是一种很重要的人文素养,对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家就会形成共识。因为文学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诗意。而这对一个人的素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毛泽东同志曾要求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或许在今天,有人会嘲笑这是高调的口号,是不可企及的。但我想,我们做人的底线至少应该是做一个不“低俗”的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我常常喜欢和同学们讨论一个似乎和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林黛玉和薛宝钗你更喜欢谁?喜欢林黛玉的比例和我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时相比,越来越小了。这样的比例变化,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我毕竟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抽样调查,但又有一定的可信度。林黛玉小心眼,林黛玉难缠,的确是她的缺点,可她身上最可贵的优点——脱俗、清高、浪漫,却被越来越看轻了。我们今天是一个越来越越少诗意的时代。而一个没有诗意的人,是不可爱的,甚至是猥琐的。我甚至偏激地和学生说:你可以不做诗人,但做人不可没有一点诗意;一个从没有写过诗的人,是一个精神不健全的人。我们的母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包括文字)。学习母语,除了学会语言的运用,还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其实语言运用能力,也离不开良好的审美趣味)。
  记得有一位课程专家说过,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借助语文学科帮助学生建立起他们的精神家园。如果这个比喻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本文试图回答,这个家园里最起码的应该有些什么。
  江苏苏州中学 21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