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重视基础性,体现选择性,渗透文化性

作者:胡家曙




  2007年,率先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三省一区首次进行新一轮高考,其中海南和宁夏合用同一份试卷(以下称全国课标卷)。作为全国课改的先行者,三省一区的试题具有极大的样板性和导向性,值得我们关注。
  
  一、卷面分析
  
  1.结构的创新性
  从整体上看,三份试卷都改变了和原来全国卷相似的结构模式,其中全国课标卷更是天翻地覆。而且,三份试卷之间的差异也预示着,随着分省命题渐行渐远,高考语文试卷稳定的题型和顺序有可能逐渐走向“天下大乱”。
  2.素材的文化性
  三份试卷在素材选择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文化的青睐。其阅读材料几乎清一色是文化类的。简单统计:广东卷阅读部分文化类材料占33分,语言表达题的2小题也全部关乎文化,占12分;山东卷阅读题文化类材料占27分,语言表达题的3个小题也全部以文化为题材,共12分;全国课标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全部以文化为题材,共34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份试卷同时重视文化类素材,体现了对语文内涵的深刻理解。
  3.答题的可选性
  作为课改区试卷最大的特色和亮点,三份试卷都设置了可选做其一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从相同的格局和表述看,这一点显然也是经过共同研究和协调的。
  
  二、题型分析
  
  1.语基题,在流变中有所固守。
  今年的课改区语文试卷,尤其是全国课标卷进行了大胆尝试,不仅改变了题目的位置,也把题量压缩到2题。语言基础知识题有两个层次上的重点。在题型上,显然熟语和病句辨析题是重点,这两个题型一般都会考及,而字音、字形和词语题常常属于轮考题。在材料选择和难度把握上,所有题目都挑选常用常错的语言材料,这也为我们复习界定了大致的范围。
  2.社科题,要求隐性提高。
  以往的科技文或社科文阅读题,最核心的要求就是筛选和比对信息的能力,即使是推断题,本质上也是在筛选后加以简单的理解。而这三份试卷的社科文阅读题,不仅体现了对筛选、理解、整合能力的考查,还增加了整合、探究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3.古文题,套路性强。
  三份试卷的文言文试题是相对最为稳定的部分。题目形式都由选择和翻译组成,其中广东题还设置了一道断句题。具体来看,选择题基本上都考及了实词、虚词和分析理解。
  4.古诗题,寓思想于意象。
  三份试卷的古诗鉴赏题与其他地方的题目相比,形式上显得中规中矩。但其材料和设题方式却体现了一定的特色。三份试卷选择的诗歌都关乎情感,其情感又都源于国事,这显然体现了命题者的思想导向。从设题方式上看,题目都是从关键字和关键句入手,要求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以及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把思想寓于具体的意象当中。
  5.选做题,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作为课改区首次高考的尝试,超量给题,选择答题是最大的特色。选做题的出现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学习特点。三份试卷都是由“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部分构成,前者类似于其他地区的“现代文阅读”(一般都是散文阅读),后者注重实用类文体,如广东卷考的是访谈录,山东卷考的是新闻,全国课标卷考的是人物评传,这些文体的出现,体现了高考对选修课程的呼应、对实用类文体的重视。
  6.表达题,关注核心能力。
  三份试卷的语言表达题,总体分值有所下降,题目的数量也有减少的迹象。除山东卷是3个小题外,广东卷和全国课标卷都只有2个小题,其中全国课标卷11分,其他两份试卷为12分。在考查的能力上,突出地关注了简明、连贯、得体的语文基础能力,其他像读图题、仿写题还要求具有理解能力、整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7.作文题,写作空间更为自由。
  广东卷为话题作文“传递”,山东卷为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全国课标卷是根据一则关于创造的材料自选角度作文。相比于其他地区的作文题,这几个题目在整体上都显得入题角度更自由,写作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学生发挥才情展示个性。这种宏观上的导向显然是和新课程方向相一致的。
  
  三、导向分析
  
  从原来的高考命题模式走向新的命题模式,几个课改区遵循的是相对稳定、自然过渡、有所创新的指导思想。随着教材的多元化和课程的可选择化,高考命题在战略上必将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战术上则会更注重基础性,更突出核心能力,更体现可选择性。
  为适应这三份语文试卷所代表的新的方向,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复习,有必要打破头脑中一成不变的模式意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前提下,要注意把学习和生活相结合,和文化相结合,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相结合,同时适应命题形式的变化,培养稳定的答题能力。
  安徽巢湖市第一中学 2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