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传统与创新兼备

作者:余 闻




  三年前,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第一批进入新课改实验;今年,第一批新课改实验省区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高考语文,海南和宁夏两省区采用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广东、山东两省分省命题。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根据《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也符合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它既保持了恢复高考30年以来全国高考语文的优良传统,也吸取了近三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精神和新成果。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有什么新特色呢?
  
  一、试卷结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由两卷构成,第I卷阅读题(70分,占全卷的47%),包括“古代诗文阅读”(36分,占全卷24%)和“现代文本阅读”(34分,占全卷23%)两个板块;“古代诗文阅读”板块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阅读”(2题11分)和“名篇名句默写”(1题6分)三个分题;“现代文本阅读”板块包括“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4题25分)三个分题。第II卷表达题(80分,占全卷的53%),包括“语言文字运用”(20分,占全卷13%)和“写作”(60分,占全卷40%)两个板块。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这个结构框架,既继承了原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模式,又根据新课改的新理念以及新的教学实际对部分考点内容以及位置进行了调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设计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就是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与现在的试卷结构大致相同。这样的试卷结构,从学科内容安排来说,是合理的;从教与考的关系来说,是和谐的;这样的分数比例也保证了阅读是语文的基础、表达是语文的提高这一认识的落实。
  
  二、根据教学内容调整部分考点内容
  
  这方面的调整主要在阅读题。“名篇名句默写”,原高考语文有课内有课外,现在调整为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64篇诵读篇目(其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14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50篇)。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要求默写的名句都在这些诵读篇目之内。
  现代文本阅读板块,原高考第一个阅读文段常考科技说明文,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改考论述性文章。论述性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课时与地位,是科技说明文无法相比的,改考论述文就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一致起来,也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致起来。
  
  三、文学与实用两类文本题组等值选考
  
  新课改的选择性促使高考课标试卷设置选考题。对于选考题,近年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方案,《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以小说、传记为阅读材料,分别命制同类同分同难度的四道题,即一道选择题(5分)、两道简答题(各6分)、一道探究题(8分),作为选考。这个设计在选择内容,采用题型、试题等值等方面下了工夫,采用题组等值的方法,显然要比单题等值的方法好得多。
  
  四、增添自主探究能力的考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原来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考查。因此,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中,各编制了一道探究题。探究题是新题型。在写作题中选用新材料作文,也是为了使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究性。
  下面对全卷试题作简要分析。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文段节选自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文章虽然是探讨性的,但讨论的主题应该是考生所熟悉的,内容表述也比较平易。尤其是考虑到现代文阅读是本试卷的第一部分,所以在选取文段和命制题目时,都注意做到尽可能让考生容易上手。(文本、试题及分析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文本与原考题略)
  关于韦丹的这段文字,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韦丹是唐代的著名循吏,史称他任江西观察使时,政事卓然,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韦丹传》原文约800字,根据命题的需要,删节成500余字的文段。经过处理的文段,已经没有生僻难懂的内容,情节也比较清晰,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并据以解答问题。
  4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6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
  7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选用了宋刘一止的《小斋即事》为鉴赏材料。刘一止(1078~1161)字行简,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秘书省校书郎、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方正,据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称,“一止居琐闼百余日,忤秦桧罢去,闲居十余年。”博学多才,著有《苕溪集》。“小斋即事”一诗从一般文人小斋中常备的琴棋说起,但“即事”并非写文人的琴棋生活,而是托物言志,借琴棋来写志抒怀。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这道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全诗主旨而作的一个铺垫。“怜琴”,一般人都是喜爱琴的音声,“爱棋”,一般人都是喜欢爱用它来娱乐、角逐,但作者却不,他在第一联中明确表示,他“怜琴”是因为它的“弦直”,他“爱棋”是爱它的“局方”,即爱棋盘的方正。第二联两句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较得失”一句是承“爱棋”句而说,因为“爱棋”是爱棋的方,所以没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记宫商”一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由于“怜琴”爱的是“弦直”,不在琴声,故怎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正是有了这第二联的两句,更突出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的情怀?
  这道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上一题的铺垫,使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有了个了解,再加上注①刘一止简介提供的一些背景材料,更是启发考生,作者表面写的是琴棋,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从诗的第三联可看出,作者虽说“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但显然这只是反语。“世愈疏”绝不是因作者的年老,而完全是由于作者的方直之品不变;“万事妨”也并非是由于作者的“拙”,也还是因为他不圆通,有棱角。这样,作者正直之品不变,其结果就只能落得个小斋独处,无法去系国家的“兴亡”了。在
  三、四两联中,作者实际抒发的是这样的情怀: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不公的讥讽。
  (三)名篇名句默写(原考题略)
  根据《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海南、宁夏的说明,这次名篇名句默写只考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优秀诗文诵读篇目64篇。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