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在阅读体验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作者:李 震 王旭彤 徐立刚 张长松




  张长松:我很欣赏细节设计。看上去平淡,品味起来感人,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从平常中见奇崛。让学生关注细节,我们老师首先就要养成细节的敏感性。
  徐立刚:尤其是“我”最后一次近距离观察,犹如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作者抓住了人物颇具特征的手——“满是皱痕”,脸——“又老又穷苦”“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进行逼真细腻地描绘,恰似静默无声的油画,含蓄又有力地传达出人物悲苦辗转的生活遭遇及内心世界。
  李 震:对啊,感性语言材料是形成语言体验的突破口。
  张长松:深度的体验需要挖掘运用好文本的感情语言材料。“文本就在那里”,关键是我们接近了多少,挖掘出多少东西。壬老师让学生归纳于勒的遭际过程,这个过程是清楚的,但归纳是简单的,如果让学生仅仅停留于归纳过程,我们的设计就未免肤浅了,是不是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更深的东西呢?比如课上那位同学提到“他到美洲后不知做了什么买卖,发了点财,希望能赔偿他当初造成的损失”,能不能顺势让学生就此透视出于勒的为人,并与菲利普进行对比呢?再比如船长的为人与菲利普家人的对比等等。占有并挖掘这些语言材料,可能会让学生有更深的体验与收获。
  李 震:体验的表达实际上是生命内涵的表达,是在教学中对生命的关注。
  王旭彤:“文本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思想、情感、审美、智慧的展示;教师不是传声筒,他是唤醒生命意识的引领者;学生不是接收器,他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这个中介,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结合体验表达出来,从而启发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
  徐立刚:我注意到老师在叫学生读42节的最后一句的时候用了“能不能”这个词,这是在提醒学生:这句话内涵丰富,你要细细挖掘啊。要读好这句话,就得充分认识到“我”对于勒的感情,“我”对父母做法的认识。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关注“于勒”这个人物,思考他的命运,关注生命引发的亲情。
  李 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读”和“体验”两种阅读状态是同时存在的。“解读”是基础,通过解读,师生共同了解和把握文本的段落、主题和有关的文化的文学的常识;但是,这种解读实质上是为学生体验性阅读打下基础。“体验性阅读”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着作者的情绪,理解着作品的人物、事件,欣赏着作品的画面,从而产生阅读快感,它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今天我们结合王老师课例对“体验性阅读”进行了探讨,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