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敢说·爱说·会说

作者:吴铁俊




  不少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生以较好的语文成绩进入高中,但是一到高中的语文课堂,或者在语文课外的其他地方,“说”却成了一个难题。他们在该“说”时,表现得或茫然不知言,或拘谨不敢言,或无知不能言,或木讷不善言,至于在一般的交际场合中词不达意、牵强附会、随心所欲的现象更是屡有发生。问题出在哪里呢?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有明确的能力要求: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假如真正按照这样的“标准”实实在在地实施教学,学生们的口语应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此说来,导致部分初中学生口语水平不高的原因,应该是部分学校和老师忽视“说”的训练,或者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要实现“标准”的要求,必须有计划、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能力的系统训练。
  
  一、增强自信,变“怕”说为“敢”说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受特定的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口头表达能力较弱,思想上对这一问题也不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我们采取的训练对策是,在起始阶段,只要你能勇敢地走上讲台,无论“说多说少”“说对说错”“说好说差”,一律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且将“口语表达”的平时成绩评定为“良好”以上。这就使他们彻底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要引导他们大声说话,努力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在语文课前三分钟的“每日新闻摘要”播报时,要求他们能做到像模像样,字正腔圆,要能够使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同学都能听清楚你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一般说来,女生往往内向、害羞,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中“亮相”,我就特许她们两三个人一组(以后依次递减),或者老师带她读、陪她读,允许她们反复读等,直到自己最终觉得满意为止。
  再次,要求他们说话时自然大方,尤其是学习了“说话要大方,口齿清楚”专题后,我又让大家有意识地感悟从普通人的举手投足到演员的说念唱打,从主持人的神采奕奕到演讲家的风度翩翩的异同,使大家认识到,要做到落落大方、自然得体,必须要保持眼睛平视前方,适当环顾,面带微笑;动作舒展适度,富有动感……然后要求学生上台进行诗朗诵时,能自觉对照、渐入佳境,从而实现从“读”诗到“背”诗再到“诵”诗的超越。
  七年级时,通常每周安排一堂口语交际课,每堂课前进行一次从最初的“一分钟自我介绍”到后来的“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按学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三到四次的锻炼机会,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从“怕”说到“敢”说的第一次飞跃。
  
  二、培养兴趣,变“敢”说为“爱”说
  
  八年级时,在以“读”(朗诵)为主的基础上,加强了以“说”(复述)为主的训练,进一步提出了“连贯”“简要”“得体”的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连贯”,即能保持话题的一致性,注意合理的句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过渡、呼应等。“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的讲演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不少同学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四处收集材料,认真撰写讲稿,对着录音机反复试讲等。80%以上的学生都能按照“我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我为什么最喜欢”→“我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的程序来进行,既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机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简单的议论文的布局谋篇能力,同时,还使大家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和升华。
  其次是“简要”,即简洁、明白。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递必须要做到准确、快捷、扼要。为此,我们进行了“看图说话”的训练,通常是指定同学走上讲台,对照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仔细观察,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揣摩人物心理、补出相关情节、形成简短的故事。记得有一次出示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漫画,同学们全都忍俊不禁:太简单了!其中蕴涵的道理还用说吗?可真要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来描摹人物心态、讲述故事情节,还着实让大家费了一番脑筋呢。
  再次是“得体”,结合“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的专题知识,我要求学生用语一定要努力适应具体的语言环境。在讲故事比赛时,评委主要从普通话、表情、熟练程度、生动性、语音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通过月评选、学期评选和年度评选三个环节,最终评出了“故事大王”一名,“故事员”五名,并给予了适当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说”的品位。
  “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吕叔湘语),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使同学们觉得说话有“章”可循,说话其乐无穷,自然地实现了由“敢”说到“爱”说的第二次飞跃。
  
  三、激发情感,变“爱”说为“会”说
  
  到了九年级,学生无论是在接受能力还是理解能力方面,都较七、八年级有了明显的提高,心理素质也明显增强了,所以,说话的标准也应相应提高:在参加讨论或进行辩论时,能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正确,有条理;能借助提纲脱稿演讲,做到中心明确,思路清;还要能做到即兴发言等。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严密、流畅、动情,以实现由“爱”说到“会”说的第三次飞跃。
  所谓严密,就是在说话的过程中不仅要防止重复,减少失误,甚至连不必要的停顿、口头禅也要避免,既要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又要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努力做到合乎逻辑、滴水不漏。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愚公”到底是“移山”好还是“搬家”好的辩论时,当反方更多地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贬低“愚公”的思想和做法时,我巧妙地点了一句:要做到以理服人,请不要脱离当时的生活背景。学生很快领悟了我的意思:这是一篇寓言,要紧扣寓意来争论,而不是纠缠在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近乎愚蠢可笑的具体的情节上。课后看录像,发现自我感觉良好的辩论过程中,大大小小值得推敲的地方竟不下三十处,大家深感真正意义上的“说话”并非易事。
  所谓流畅,不仅指说话时要非常熟练,而且特别要注意顺序和详略,才能做到条理清晰。在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解说”时,首先要求他们认真观察画面上动物或建筑物的特点,然后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借助于适当的表达方式、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大家发现,不仅要对事物的表面认真观察,而且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合理的推理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后来,我又放映了体育比赛和科学探究方面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试着配音。学生兴趣很浓,但专业知识匮乏的弊端明显地凸显出来了,于是又因势利导进行了要树立大语文观和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等方面的教育,学生频频点头。
  所谓动情,是指说话时感情强烈、爱憎分明,能真正打动别人,尤其表现在演讲和辩论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以华美和机智的“海派风格”而著称的复旦大学辩论队在1993年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夺得冠军的精彩录像,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演讲技能,我除了给班上(上接第23页)
  订阅了《演讲与口才》和《故事会》等杂志外,还推荐了当代演讲经典书目——《卡耐基当众讲话实用教程》《卡耐基人际关系实用教程》中的精彩片段。当然,也给学生提出了要努力避免进入“辩而不论”“华而不实”等误区。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立足课堂、放眼社会,本着“科学、活泼、有序”的原则,不拘一格、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活动,就完全能够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确保课标提出的口语能力培养目标的完成。与此同时,学生写、听、读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也将得到提高。
  江苏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