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利用“杠杆”作用,促进初中生读写

作者:赵志伟




  语文中考的试题,从内容到形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中考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即对试题的评价选拔功能关注较多,而对试题对实际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关注研究仍嫌不够。在一个讲究效率(升学率)、讲究功利的社会中,教学工作往往是围绕考试来开展的,尤其毕业班,有什么样的考试形式便会有什么样的学习训练方式,高考如此,中考亦然,这对一线教师来说是无可奈何之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考试题的导向功能进行探讨,寻找有效的改革(或称“改良”)办法。
  有命题权、掌握话语权的人是否可以在试题的内容和形式上作些“改良”,利用中考试题这一指挥棒来促进中学生的阅读呢?我想这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以笔者愚见,中考试题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尝试改革,以利于促进初中生阅读。
  
  一、改善试题结构,减少卷面的阅读量
  
  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就要求:“试卷结构应简约、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处理好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试题数量要适当,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几年有不少地区的试题在朝着这方面努力,但仍有不少地区仍然采用1卷、2卷,甚至有第3卷的。学生阅读量太大,整张试卷超过6000字的仍然很多,个别地方字数甚至超过8000的也有。在短短二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学生处于高度焦虑状态中,既要阅读语段。又要揣摩题干的意思,还需用文字表达,最后还要写一篇600-800字左右的文章(有的地区还有大小作文两块),实在有些不近人情。古人说:所要加于人者,必可行于己。教师自己试试看。就可明白我们的孩子有多苦。这类复杂的试题一出。来年学校里必定流行这类训练,学生不得不时时面对这种复杂的试题。哪里还有空余时间读书?
  因此,我认为所谓改善试题结构,首先不妨将两卷合并为一卷,减少试卷总字数。其次,“在基础知识”一块增加古诗文默写、填空等内容,有关部门可在考试大纲上作规定:有些篇目必须背诵默写,这些篇目如果不是出自课内的,则要与课文有关系,应多选课内出现过的作者的作品。分值由通常的3-5分增加至10分至15分左右,这样让学生老师都有目标可循,力气可花在刀口上,不在茫茫题海中“捞针”。背诵记忆的量上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会提高,这比重复做习题练习有用。第三,是否可以考虑增加附加题,以鼓励那些读得多思维活跃的学生冒尖,题目可以是古诗文背默或翻译,也可以是现代文阅读题,以理解为主,题型可用选择题。总之,要考出学生“读了多少,记了多少,写了多少”,尽可能让多读多写的人而不是多做习题的人得益。
  
  二、选用名家名篇作语段,促进经典阅读
  
  语文试题的导向作用还表现在语段的选择上。因为现代文不考课内的,所以这几年各地的试卷选文范围广。举凡报刊、杂志、书籍甚至网络中,只要被命题者认为合适的文章皆被选为语段。2006年全国高考题用了林清玄的一篇文章就引起了争论,其实中考也存在着这种选文不够“规范”的现象。实际上中考也是国家的“抡才大典”,选文一定要严格规范,要用文质兼美的文章,随便选某个人的作品某家杂志的作品等于替别人做广告。以笔者愚见,与其选用那些流行的通俗的文章,不如选用资深作家的作品,如果说鲁迅、冰心、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巴金等人的文章用多了,是否可以考虑选用另外一些资深作家的作品,甚至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文章。思想为什么不可解放一点呢?需要学生咬文嚼字分析的文章。就必须有“嚼”的价值和味道才好。而且从“导向”功能看,只要一入试题,入选作者的文章就会让教师和学生感兴趣。如今不是要鼓励中学生接触经典作品吗?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试题这个导向功能。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古诗文的考核,我们的选文也不能太偏,也要多选用传统名篇。对名家名篇应强调以总体理解为主,可以模仿“托福”试题出一些选择题,考查学生读懂了没有,而不必让学生强探力索地咬文嚼字,老实说让初中生一定要体味名家用词如何精妙,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这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适当引进名家名篇让学生去读,读得多一点快一点,理解大概内容,懂得知人论世就可以了;学生心目中有了一些作家的名字,才会逐渐喜欢阅读他们的作品。将来才谈得上会赏析他们的作品。否则,题目出得太细,逐段剖析,则平时的教学也会模仿,结果学生只注意了语言形式,却忘记了文章内容(故事、人物),阅读变得速度很慢,乐趣自然也没有了。所以多出名家名篇题可引导学生平时去读这类作品。
  
  三、慎出主观性试题,让学生努力有方向
  
  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来流行的题目,它的本意是纠标准化客观性试题之偏,引导学生活跃思维,检验学生真正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但任何试题总有利有弊。一般来说主观性试题的答案是不固定的,拟答案时“大意对即可”。但在阅卷操作中,阅卷者总是将“参考答案”当成“标准答案”,而实际情况又是很少有人(包括如今的高考生)能一字不差地符合“答案”,因此这一类题目是学生最头疼的试题,一是不知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二是永远无法正确,使得不少学生干脆放弃训练。当学生发现他的学习有所得的时候他才肯花时间去学习,如果他总是在学习中遭受挫折。那么“学生就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布卢姆《教育评价》)。但是因为要考试。所以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不得不在课堂里拿着答案反复地传授答这类题目的“诀窍”,于是学生用蓝黑笔做题。又用红笔进行“订正”。试题做了一套又一套,结果仍是一头雾水。有学生说:“我也想努力,但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努力才能达到答题的标准?”当一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不断遭受失败。它的效率可想而知,学生的兴趣也就根本谈不上了。试题固然应当以“能力”立意,但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其实可以在作文里考出来,用读后感、选择题方式仍然可以测出学生的思维水平,何必叠床架屋出论述题?
  如果要出这一类题目。可根据语段相关内容设计一种“延伸题”。假如选文中出现了鲁迅、朱自清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谈谈他读过的两人的其他作品。再如选文如果有描写梅花、菊花的内容,可让学生谈谈他们读过的这类古今诗词。以考察他们的阅读面。同时又引导他们平时读书要向课外延伸。当然,还可以考一些扩写或缩写之类的题目,以考察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想象能力。答题标准不妨从宽一些。
  
  四、改革作文命题,促进平时写作训练
  
  近年来中考的作文题受高考影响,流行“话题”作文。它的本意是划定一个大体范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又不至于漫无目标,但是初中生不是高中生,作文题如果一有审题障碍就不宜写好,况且“以××为话题”与“以××为题”其实不是一回事。一般说来,初中生应以记叙文为主,“以××为话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