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言文化(二)宦者何人?

作者:杨云法




  “宦者”“宦官”和“太监”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是同一概念。这样的理解其实是不正确的。现把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几处关于宦者的例子摘录如下:
  (1)司马迁《报任安书》:“身直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之臣,宦官。都是宫中的小门,代指禁宫。
  (2)班固《汉书·苏武传》:“孺卿(苏武之弟)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宦骑,骑马侍卫皇帝的宦官。
  (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者,宦官;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4)《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以上四例中司马迁是阉人无疑,“宦骑”与缪贤可能都是阉人(下文谈到),但不能称为“太监”;最后一例“宦官”仅指做官的人,与阉人无关。唐白行简《李娃传》中“生大呼数四,有宦者出”中的“宦者”也是指一般的官吏。可见,“宦者”一词的意义在古文献中与人们日常的理解中已经发生了变化,有必要探究、澄清一番。
  
  一、宦者非仅阉人
  
  宦者也称宦官。宦,从一从臣,表示家内奴隶之义。家内;臣,《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说,臣象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臣有屈服义。宦者本指奴仆,古代宫中供人役使的小臣、内官,与阉人(以阉割的方式失去男性功能的人)不同,有史籍可证。《后汉书·宦者传序》:“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调他士。”也就是说在东汉(中兴)之前,宫中仍调用士人做内官。“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选。皆左貂,给事殿省。”(《后汉书·宦者传序》)《汉官仪》云:“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铛左貂;光武以后,专用宦者,右貂金铛。”也就是说西汉时中常侍(内官)或用阉人,或用士人,官服以貂尾和“铛”为冠首饰物,所以将宦官也称为貂铛。周人对男女大防看得无比重要,宫廷女子更不容他人染指,为防范宫廷女性与其他男性交往,以保障她们的贞洁,阉人成为必需,但周天子身边的宦官可用士人。从《周礼·天官》《周礼·地官》中也可以看出,周天子身边的宦官可用士人为之,而后妃、夫人、宫女周围则全用阉人。东汉之后,内官皆用阉人,“阉”本作“奄”,“奄,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宦人。”(《周礼·天官冢宰》郑玄注)“阉人”又作“阉宦”“阉官”“奄寺”,东汉后“寺人”“内侍”“内官”“内臣”“中官”“内监”等称谓皆指阉人。
  士人是专以学问、技艺为事的人(据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一般来说士人作宦者的也大多是宦者中的官,或是官中职位较高者,如中常侍、中谒者令、大长秋等职位,而酒人、浆人、盐人等做杂役琐事的多由阉人担任。且阉人因为身体的原因常为正常人所不齿。所以例(2)中的“宦骑”,当为阉人;而例(3)中赵国的缪贤虽为宦者令,是宦官头子,但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后文“且相如素贱人”看也应是阉人。
  另外,宦者还可指星官名,如“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后汉书·宦者传序》)。
  
  二、宦者非太监
  
  “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是辽代政府机构中的官员。辽代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皆设有“太监”。元代因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也并非全是阉人。
  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但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辞海,宦官》:“明代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提领,称二十四衙门。”主官以下的宦官不称太监。太监是各主要衙门的负责人,太监职位最高,其次是少监、监丞,他们是太监的助手,这些都是高级宦官。太监成为宦官的通称始于清代,清代宦官以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为首,隶属内务府,一般宦官也称太监。宦官与太监也就混为一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