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左忠毅公逸事》教学实录

作者:肖家芸




  师:大家预习课文了吗?
  生(参差不齐):预习了。
  师:那好。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文题的含义吗?
  (教师板书文题并提醒‘逸’的右边是“兔”不是“免”,一“点”别漏了;学生认真抄写文题)
  生(抢答):“忠毅”是左光斗的谥号,“公”是尊称,“左忠毅公”即左光斗。“逸事”指那些散失的史书所不记的生活琐事。
  师:这些教材并没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一本教参资料中看到的,有什么不对吗?
  师:太对了!你说的就是标准答案,为师感到危机。(生笑)其实,你们手里的资料有时比老师还多,只要你们真的自学好了,老师下岗也就放心了。(笑声再起)请这位同学再口述一遍,一起加深印象。
  (生述)
  师:既然“左忠毅公”就是左光斗,为何不以“左光斗逸事”命题?这样多通俗简明啊。
  生:直称“左光斗”其名,不如称“公”显得恭敬。
  生:谥号本是名臣死后皇帝根据他生前的功德做出的评价与赞颂,这里以谥号代称本身就寄托了作者对左光斗的敬佩。
  师:非常好!视野再宽些,本文以“忠毅”的谥号代称,还有无别的作用?(学生沉默)想一想好的标题都有哪些功能?
  生(抢答):“忠毅”二字是全文的眼。
  师:噢?理由是什么?
  生:本文的“逸事”是紧扣“忠毅”二字选材的,第一段突出“忠”,第二段突出“毅”。
  师:看得准,掌声祝贺!(掌声响起)
  生:他说的不全对。比如第二段,写左光斗坚毅,还是为了突出他对国家的忠。
  师:你比老师看得还准,我和这位同学一起接受你的修正。对的,寓“忠”于“毅”。那第一段写“忠”是否也关乎“毅”呢?
  生:当然有关。刚刚见面就将史可法领到家中见家人,并且当着家人贬自己孩子(“诸儿碌碌”),赞扬他人(“继吾志者,唯此生耳”),这也需要非凡的胆识。
  师:这么一补充就完善了,一、二段忠毅互补,相得益彰。凡事总是辩证的,要学会统一互补地看问题,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比懂得死的知识更有价值。
  那后三段分明写的是史可法,这岂不偏离了左光斗这个中心吗?
  生(抢答):不偏。史可法是左光斗的高徒,名师出高徒,高徒显名师,写史可法是为了反衬左光斗的功德。
  师:是反衬吗?
  生(急忙修正):不对,是映衬。
  师:这就对了。黑托白是反衬,绿叶托红花是映衬,后三段写的也是史可法的功德。
  由此看来,全文以左光斗的逸事为中心,而左光斗的逸事是以。忠毅为贯串、为魂灵、为情穴。说“忠毅”二字是本文之眼,确实是有眼力。
  从解读文章角度看,把握了文题中的关键词,纲举目张,脉络立马清晰,层次显明。所以,读文先读题,析文先破题,相信大家会掌握好运用好这个规律。
  下面我们以整体把握来化解局部。先化解第一段。让我们齐诵第一段文字,然后排除词语上的障碍。
  (生齐读,并提问)
  生:“视学京畿”注解释为:“任京城地区的学政”,其中“视学”如何解?
  师:这个问题谁能够回答?
  (众生沉默,面露难色)
  师:“视学”是官职名,指学政官,类似当今分管教育的教委主任。这里作动词,担任学政。古文中有许多类似的文化常识需要我们随时注意积累。
  生:“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其中“叩”与“则”怎么解?
  师:“叩”在现代汉语中常和哪个词连用?
  生:“叩问”。
  师:对了,“叩”与“问”互解。句中的“则”作承接连词,表示刚刚发现某件事已经如此,含有“原来就”的意思。
  师:第一段围绕左公写了几件事?圈起关键字词品味其中的情意。
  生:写了两件事:其一,爱护史公;其二,抬举史公。
  师:如果将史公作为杰出人才看待,你的归纳还可以再精练到爱才、举才四个字,对不对?
  生:对的。
  师:左公的“爱才”具体体现在何处?
  生:体现在四个动词上:解、覆、掩、叩。
  师:左公为什么要“掩户”?
  生:“掩户”是为了不让史公受风寒着凉。
  师:用“关门”不行吗?
  生:不一样的。
  师:空说无凭,你能表演一下“掩户”与“关门”的动作,比较二者的区别吗?
  生:那我试试吧。“掩户”是轻手轻脚,总之不出声地带上门;“关门”是用力拉上或推上门,动作较重,响声较大。前者不会惊动史可法,后者难免惊醒史可法。(边说边做,同学鼓掌)
  师:你怎么会体会得这么细腻到位呢?
  生:我妈妈常在晚上给我递牛奶或是苹果,出去就是这样掩户的。
  师:难怪!感受过的东西,更能够理解。一个极小的动作,体现了左公慈母般的关爱。我们齐读一遍这两句话。感受其中的情怀。(师生齐诵)
  将史可法“面署第一”后,左公将史公请到家里,“拜夫人”,还要贬斥自己的孩子一番。他为什么要如此厚待非亲非故仅见一面的史可法呢?
  生:左公认定这个史可法将来可以“继吾志者”,所以一见倾心。
  师:左公“志”在何处?文中有无应笔?不慌作答,大家先求索一下第二段。
  (齐默读)
  生:从“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可见,左公志在报国。
  师:非常好!这么说来,左公爱才举才是出于国家需要,是为国事尽忠,忠诚可贵!
  第二段的字词用法变化较多,请看下列如何解译。(投影显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一、加点词解释
  
  1、草屦,背筐,手长口(名词动用)
  2、则席地倚墙而坐(意动)
  3、史前跪抢公膝而呜咽(名词动用)
  
  二、句子翻译
  
  1、史朝夕狱门外(省略谓语,“候”于狱门外)
  2、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焉”兼词引介被动句)
  读这一段大家会被左公的忠毅所感动。他的忠毅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法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
  
  三、分角色朗读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诵读(左公、史公、叙述引介),其他同学边读边听,边写边思。
  (多人自荐,挑选三人诵读,教师指导左公的诵读者一定要读出坚定忠毅之感,史公的诵读者务必传递感动敬佩之情。左公的诵读铿锵有力,传递出铮铮铁骨之气。赢得掌声)
  有感触了,同桌之间,前后之间,先行交流,取长补短。觉得成熟了。就发言。
  (交流热烈,课堂充满活力)
  生:左公的忠。毅。表现在他的伤势描写上,“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只能“席地倚墙而坐”,可见他与庵党斗争宁死不屈,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生:最令我震撼的是他那种特殊的处理方式。为了尽快让史可法离开险境,“支柱”国事,他以极其悖理违心、近乎残忍的方式,怒斥、“扑杀”、驱赶爱徒。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是大爱大智,令我感佩不已。
  生:文中有一处描写令人读来伤心。左公本是“目不可开”,闻爱徒之声,“乃奋臂以指拨眦,竟然目光如炬”。血肉模糊紧粘一起,奋臂“拨眦”,那不火辣辣地疼痛钻心啊!在那一刹那,他以非凡的毅力,忍受巨大的伤痛,使出最后一点气力,叱退爱徒,让他火速离去。
  生:我很欣赏作为见证者,史可法“常流涕述其事”所作的形象之比——“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一侧笔将左公难以尽述的“忠毅”高度浓缩凸现出来,胜过千言。
  师:非常好!刚才几位从肖像、语言、行为的正侧两面描写上,品到了真味,大家真感动了。如果说第一段侧重表现左公的爱才,那么第二段着力呈现的是左公的惜才,爱也罢,惜也罢,都是出于对社稷百姓的忠诚。
  左公的精神不仅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弘扬,同时也深深启发我们:“忠”须有“毅”才能守,否则“忠”将不忠;“毅”须有“忠”才能行,不然“毅”将难持。忠毅相承,缺一不可。让我们怀着由衷的敬意,齐诵其中的部分。(生齐诵“一日……皆铁石所铸造也”。高亢激昂)
  后两段大家完全可以课下自学。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