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边城》教学实录
作者:唐功亚
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她内心里以前对朦胧的感情,在心里明确起来了。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不安。
师:对,“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多像美妙的电影镜头,但如此优美清新的画面,只能是在梦中,这看似和谐、静穆的桃源美景背后蕴含着太多好景不再、好梦难圆的无奈与悲哀。
翠翠就是这样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她情窦初开,对爱情有一份朦胧的向往和一种讲不明白的感受,对二佬的爱情只是出于本能,却备感落寞与孤独;听外公讲妈妈的故事,神往倾心;梦中听到二佬的歌声,觉得是做了一个顶美顶甜的梦;在外公和她“讲笑话”的时候,内心充满羞涩;期盼着再听到二佬的歌声,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而当外公唱了10个歌后,她又自语地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沈从文细腻地描绘出了这个自然之子一种原始的天然的淳朴,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美,是人性美的化身。(板书:温柔清纯、自然人性)
(一同学举手)
生16:我觉得对爷爷的刻画丝毫不亚于翠翠。
师:哦?请举出例证。
生16:如果要与翠翠作对比的话,我以为可以用“笑”和“哭”、“硬扎”与“柔软”来对比。
师:你指出来,我们画记号。
生16:“温和悲悯地笑”、“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佬的强烈意愿和对翠翠的深切关怀。“硬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人生体验,但翠翠多情的情怀被歌声唱得柔软了。
师:让我们为他精彩的分析鼓掌!人性美不仅从翠翠的淳朴个性看出来,还可从人物的人情美看出来。(板书:人情美)课文中还有哪些人物有至诚至纯的真情宁?
生17:还有大老、二老的兄弟情。
师:同学们课后可以好好研究,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正是在老船夫与孙女平淡无奇、微有波澜的日常生活中,小说展现了一幅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画。
对人性美的剖析,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学生默读课文,一会儿有学生举手。老师见学生沉默,就轻轻地读起来:“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
师:一起读!
(师生齐诵有关写景的片段)
生18:纯美的人性产生于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环境中。
师:很好。这里的灵山秀水、奇花异草、茂林修竹,都如诗如画,令人神往。我们自己找一句写景的语句,同桌互相商量讨论,看这些写景的语句的好处。
生19:我最喜欢“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写得具有山里环境的特点,也很好地配合了人物心神纷乱的心情。
生20:“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这些景物写出了边城的清幽、秀丽和宁静,是一个原始的纯净的大自然的再现。
生21:这是以自然的清新来写人心明净。
师:大家都注意到景物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很好。《边城》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家园,清新优美的山水与淳朴的乡情风俗,自然淡定的人事命运,健康、诚实、善良、淳美的下层人物形象,三者完美和谐,浑然一体,为我们展示了一份优美、自然、健康的人生形式,构筑了一个自然和谐的生命世界。这就是《边城》为我们展示的人性美。
生22:那为什么要写成悲剧呢?
师:啊,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的确,我在读的时候,总觉得始终缭绕在黄昏山水间的薄雾,有一种使人哀愁的美丽。沈从文自己说(用幻灯片打出):“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先说一说作品蕴涵着的深深的。悲的意蕴有哪些?
生23:大老无奈地背井离乡而死是一种“悲”。
生24:爷爷的希望也是一种“悲”,没有结果。
生25:翠翠无望的等待是一种“悲”。
师:让我们再来听听黄磊的《等等等等》这首歌。
(幻灯片打出歌词:“在那个与世界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秋/等过第二秋,等到黄叶滑落/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
师:说说感受吧!
生26:流动着悲剧的旋律,感觉符合当时的真实。
师:作品写于哪一年?
生26:1934年。
师:《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一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这人生“背后蕴藏的热情”和“背后隐伏的悲痛”,才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人性的大美。
沈从文的墓志铭有两句话:照我思索,能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这不仅是他的人生总结,更是认识他的作品的重要途径。回去以这两句话为材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