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节约型课堂:语文教学的理性追求

作者:邓 彤




  曾几何时,“追求效益”与“科学化”一度成为落后的语文教学观念的代名词。君不见,“人文”与“情感”的旗帜曾经高高飘扬,而“科学”与“理性”却遭到无情的放逐。
  我们完全认同“人文”与“情感”的价值意义,但并不应该因此走向反“理性”的极端。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科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高度发达的“人文”,是人类精神发展到纯粹与深邃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理性”,则是支撑“情感”的骨架,是升华“情感”的要素!
  而今,当人们从以往的偏执狭隘中惊醒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令人遗憾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极度缺乏严谨科学的学理分析。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缺乏严密的逻辑支撑;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为何确定,似乎并没有经过严密的推演与论证;我们对于种种教学观念似乎也从不煞费苦心地去证实或证伪;我们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究竟如何其实也很少得到严格的验证或反思……
  我们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中国,其实是一个“科学精神”发育得尚不健全的国度;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其实还“化”得远远不够,我们所极度匮乏的恰恰是“理性精神”!
  因此,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效益最大化,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追求,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语文水平、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这一基本的“效益”问题。1979年,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之所以具有石破天惊之效。就是因为切中了语文教学的症结,而且,这一问题至今依然是语文教学一个难以疗治的“顽症”!
  当然,语文教学的“效益”并不能机械地等同于经济活动的“效益”,“节约型课堂”不应该也无法用具体的数字加以明确地统计,但这绝对不等于语文教学活动就可以忽视“效益”。语文的“效益”,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远的。我们固然不能因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但这绝对不能说短期的、眼前的效益就可以忽视。事实上,长远效益通常都立足于当下效益的确保,整体的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大多依赖一堂课一堂课的具体目标的达成。而这些具体的眼前的效益,在促成学生当下发展的同时。也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而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特级教师肖家芸先生关于构建节约型课堂的语文教学思路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而他在安徽与上海两地所主持的相关实验就显得更加难得与可贵。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次促使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向理性回归的有益尝试。
  如何构建节约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期三个案例从不同角度作了尝试和探索。为深入点评课例。我们邀请了以下几位著名学者与教师:何更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孔立新(安徽芜湖市教科所教研员)、方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兰保民(上海市敬业中学)、谭荣生(上海师大附中)等。另外,参与点评的还有部分前来华东师大二附中听课的外地教师,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