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2007高考作文猜想:平民化、生活化、个性化

作者:张秋达




  春天来临,高考的脚步似乎一下子近了许多。新一年高考作文的走向成了热议话题,这是正常现象,然而冷静思考不免让人有几分担忧。有些观点停留在固有的思维上,紧扣社会热点来揣摩高考将侧重什么内容,将高考作文等同于时评,让作文承载太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其实好的命题总是贴近时代,但又与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些从命题的模式人手,揣摩今年会采用何种作文方式(如命题型或半命题型、材料型和话题型),立意是一元还是多元等,这样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技术训练的误区。其实要把握新一年的作文命题走向,就需要研究命题的依据。什么是命题的依据呢?一是高考的功能,即高校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的导向功能;二是当年的考试大纲和正在实施的新课标。此外,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既是命题人的探索性实践,也可以成为高考作文走向的研究依据。基于上述因素,我以为2007年的高考作文将在平民化、生活化、个性化这三方面有所突破。
  
  平民化将成为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之一。
  
  需正视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平民化时代这一现实。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到2005年毛入学率已达20%,这意味着高考教育结构的必然变化。它不仅要培养精英化人才,还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应该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而应定位为“一个普遍劳动者”(详见2006年5月24日《中国青年报》),即一个借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和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可见,高考正由选拔性转变为选拔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考试。由此来观照去年的作文命题,少了以往命题的宏大的价值追求,少了经典性和权威性,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过去的作文理念:代圣人立言,进而当圣人发言。平民化的意识已悄悄加强,提倡顺应青少年的生长规律,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如重庆卷的“走与停”、四川卷的“问”、辽宁卷的“肩膀”等。在命题立意上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应用,在命题设计上更贴近时代、社会、考生的生活。不少考题,审题几乎没有难度,无须担忧审题的偏差。立意显得较为平易,重在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的价值,防止与现实脱节,避免与普通人的生活距离太大,努力挖掘他们的所思所想,特别是在物欲与精神双重压力下的“人”如何摆正自身位置,如何在自身与外界的关系中定位人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高中阶段的最后一篇作文,不少考题较好地关注了“人”的全面而可持续发展,关注和思考普通人的生存状况,让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这既是考试公平的应有之义,也应该继续成为新一年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之一。
  
  生活化应成为命题的着力点。
  
  即引导学生触摸生活的脉搏,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思考。陈钟棵先生曾引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来批评一些高考作文题在云端跳舞,远离生活的土壤,太玄太空。命题一旦脱离了生活,就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觉,剩下的只能是套话、空话。当然,“原生的生活和原生的感情都要经过想象的扩张、凝聚和提炼才能转化生成文章。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原生的嬉笑怒骂,才会超越粗鲁的喧嚣,升华为个性化的文采、情采和智采。在想象的境界中,思想和情感的独特性才能获得创造的自由。”(孙绍振《感性命题和智性“潜在量”问题》,《语文学习》2006,7-8)。以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为代表的作文题,在生活化的道路上做了可贵的努力。如浙江卷,材料相对熟悉(第五册的《人生是什么》有所阐述),日常生活中常思考之、感悟之(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升学与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着对人生态度的选择),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这为学生走出复制型思维、走向“我手写我心”提供了可能,也为避免为文造情、回归朴素与真实创造了条件。浙大中文系教授余荩先生曾说“近年来,高考作文浮华矫饰之风渐盛,求真务实之气渐衰。中学生为试而‘做’作文,失却了清纯真朴可贵之色。”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考范文的示范效应,又有命题的技术因素。将话题深深扎根于生活,或许会对上述现象有所纠偏。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一位高考作文命题专家说,高考作文的话题从哪里来?从现实生活中来。话题的确定应强调从学生实际中提炼,又兼及地方特色,使大多数考生有物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从体悟中升华自己的情志,尽量让考生的实际水平得以发挥。从现实生活中来,或许会成为命题者思考的着力点吧。
  
  个性化继续成为命题人和学生的共同目标。
  
  曾有论者指出,“高考作文当中,我们感受最痛切的是学生的作文大面积雷同”,“作文恰恰需要差异性思维,每个人的表达可以不完美,但要求是属于你个人的情感”(余岱宗《什么样作文能拿高分》,《海峡导报》2005-11-25)。新课标将写作文定位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倡导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回顾2006年卷,有些命题者要求考生具有个性化感悟,已由期望变成了显性的要求,如北京卷强调“你的感受和看法”,上海卷强调“我想”,浙江卷强调“你有何感想”;同时“自主立意”“文体不限”的个性化要求正在逐步落实之中。陈钟棵先生在《好想握住你的手》一文中指出:“我在学校给高中生作讲座,或与亲朋好友子女在茶室聊谈,总是从以下三句话谈起:1,高考作文千万毋忘“我”是谁;2,讲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故事;3,在叙述中提炼出生活的哲理。(《语文学习》2006,7-8)这番看似平易的话,却将高考作文的关节处点明了,值得师生们好好回味。著名作家柳青曾说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爱憎,此种毫不掩饰、真实不讳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亮出自己不囿于世俗而勇于独立思考的真实观点,充分施展自我的个性的率直,是十分可贵的。”因此,用自己的声音表述自己的见解,是当前中学作文的趋势,也是高考作文使然,它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浙江嵊州二中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