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含意新解

作者:孙宗广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藤野先生》一文的“凤头”。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但这失望、愤慨之情缘自何处,却值得细加体会。《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五册(黄岳洲主编,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1年版)认为:“……‘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众多的参考书也做如是解释。但笔者认为,这句话绝非只针对“清国留学生”而发,也隐含着对于东京教育界的愤懑、不满之情,这同样是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之一。其理由有二:
  一、从当时中日民族的关系来看。鲁迅留学的时代是日强而中弱,日本国民普遍怀有民族优越感,狭隘的“岛国根性”使某些日本师生看不起中国的学生。因此,作者未写东京师生的敌视态度,并不意味这种情况不存在。从文脉来看,这一句和后面的“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使东京与仙台遥相呼应。在东京,身为“清国留学生”的一员,上进的作者没有感受到日本师生员工的热情和友善。对此他虽然不着一字,但后面说“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可以让人体会出来这种情况无论在东京还是在仙台都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藤野先生回忆鲁迅的文章可以为证:“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他承认:“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可见,像藤野先生那样真心关爱中国留学生的老师在当时并不多,这也是鲁迅先生终生视其为“恩师”的原因。
  二、从与《琐记》的关系看。有学者认为,《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虽然十篇各自独立成篇,却又常常首尾相连,紧密贯通。《藤野先生》前一篇是《琐记》,作者在《琐记》的末尾说:“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1902年鲁迅到了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那么“东京”又是怎样呢?那就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方伯荣《中学语文教学手册·关于(藤野先生)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按此思路细读《琐记》,可以说该文是青年鲁迅的一段“失望之旅”的记述。《琐记》中,既有学生们的令人丧气的表现(如高年级学生摆出高人一等的架子,带有所谓的“螃蟹态度”),也有故乡和南京等地的阳奉阴违的衍太太、不知华盛顿为什么东西的教师和那种几年学不到东西的学校。顺理成章的推理是:国内的教育情况如此——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东京的教育环境,理应包括着日本师生的态度和表现。
  作者将他在东京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尽皆省略不写,从而使文章显得详略得当,错落有致,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白”。否则,面面俱到则使“凤头”变成“猪头”,行文变得臃肿拖沓,妙趣尽失。匠心独具的鲁迅先生是不会这样做的。
  
  苏州职业大学教师教育系 2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