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课堂造境的三重境界

作者:江 奎




  适度的造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艺术化的教学辅助行为,可以增添课堂情趣,引导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的厚度和深度,让课堂立体化。课堂的造境不可简单地视为课堂气氛的创设,更不能等同于煽情造势。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应该实现课堂之境、文本之境、思维之境三者的融通。
  理想的课堂之境,是一种更好促使学生学习、思索、探究、审美、愉悦的情境,它需要经营一种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课堂氛围。它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与学生有距离的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环境现场的模拟再现、声光电影的刻意渲染、妙语连珠激情四射的教学语言可以创设情境,一个问题的顺势引导,三言两语的轻巧点拨,灵光一现的旁逸也可生成奇妙的情境。
  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是个意境体系,它是由言语、结构、技法等有机构成,又是由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立体地支撑起来的。品味言语的方法是多样的,但要立体地品出言语之味,一定要用心呈现出立体的文本之境。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文本和文体的特点:教古文,就不能缺乏古典的情境;教杂文,就不能漠视辛辣犀利的风格。
  课堂情境的基调往往由文本基调决定:或热烈,或冷峻;或庄严,或诙谐;或豪放,或哀婉;或活泼,或沉郁……语文情境的创设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出原生态的文本情境,课堂之境要顺应文本之境,文本之境要与课堂之境打通,两者越是高度的统一,越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催生阅读的情感,越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时代,走进文体,走进文学。
  入境悟道,需要聚焦学生的思考力,而这就需要创设思维之境。在这种情境的刺激下,师生多边的智力活动就会处于持续状态,处于不断的交汇、回旋、碰撞之中,溅起异彩纷呈的智慧浪花。师生思考受力点相互撞击,已有的认知体验得到唤醒,头脑中会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很多困惑能顿悟,很多难点会迎刃而解,相互释然。
  良好的思维之境是无形的,是由那些充满矛盾和疑惑,值得思索和探究的张力点巧妙组合而成的,它驱动了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主动性和探索激情。创设良好的思维之境,需要避免来自教师的人为的干扰。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解读的霸权倾向,华而不实、喧宾夺主的花架子和假把式,都会对学生个人情感的孕育、独立思考的形成、思维的空间和走向、认识理解的宽度和深度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要少一些教师声音,多一些“无声情境”的精致安排。如静思、默读、自由诵读以及不带感情不作点评的自由诵读,都可以给学生更多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地收放思绪,在移情、换位中自由地与文本和作者对话交流,在个人化的体验中让自身的主体创造性获得最大限度的释放。
  
  浙江温岭市第二中学 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