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答题策略

作者:程必荣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曾撰文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题命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入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有些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好答题要领,往往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造成失分。那么,在诗歌鉴赏中怎样根据命题的要求找到答题突破口,规范答题表述,悟出答题规律,获得高分呢?
  
  一、辨清题材类型,把握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鉴赏古诗要先从题材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例如不同类型诗歌在题目上的用词各有自己的特点,像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如果了解了这些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者诗歌的主题,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经典试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2006年高考四川卷)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解题思路]领悟思想感情,要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或所描绘的画面(景象)入手。首先我们从题目及整首诗歌中可以把握这是一首思乡诗;然后以“思乡诗”这一题材的特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为突破口分析“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所蕴含的感情:诗的前三句写了归客倚杖蹒跚、不顾一切而归的情形,第四句写出了归客快到家门时的所见(亲人在灯下补衣)以及感受到家的温暖的心情。
  [参考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正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都从这幅画面中流淌出来。
  
  二、领悟语言特色,品味传神字词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经典试题]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解题思路]纵观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词。同样是妻子生日,“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个“又”字把作者为了仕途不得不离乡背井、抛家别眷的思家之苦揭示了出来。
  [参考答案]“又”字暗示作者已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平实朴素的语言饱含着几多愁苦和无奈。
  
  三、抓住特有意象,揣摩隽永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题就成功了一半。
  [经典试题]《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2006年高考湖 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解题思路]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作者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衰败景象,把错综复杂的感情概括为“古今情”,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将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惆怅感伤的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四、把握表达技巧,简析艺术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诗歌考查的表达方式重点是描写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衬托(正衬、反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
  [经典试题]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述理由。(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1)端居:闲居。(2)素秋:秋天的代称。
  [解题思路]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人手。可以看出本首是写景抒情诗,作者通过写室外台阶前的“青苔”“红树”,“雨”景、“月”色。描绘了一幅清冷幽寂寥落的画面,实际是借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寂悲愁。从近年来的题目可以看到,考题多以写景抒情诗为主,那么,分析作品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注意比较鉴别,是分析诗歌的关键。
  [参考答案]这首诗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福建福州闽一中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