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对《对英雄的叩问》的叩问

作者:淦家招




  读了贵刊2006年第10期董建兵老师的《对英雄的叩问》一文后,我的心中如积块垒,不吐不快。
  以前我也曾教过《“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对文中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印象非常深刻。作为一船之长,他是全船的主宰,所以我们看到在海难发生后他积极指挥全体船员和乘客逃命。至于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等品质,则是他能够发挥作用,成为英雄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读者的认识是趋于一致的。那么他为什么不选择最后一个逃生,而要选择与“诺曼底”号同沉大海呢?董老师说是因为活着的英雄不是英雄,或“很容易被人们忘记”。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东方人的思维,而西方人是很崇敬活着的英雄的。如在西方,荣立战功的老兵可以长久地受到人们的尊敬。我认为他之所以选择与“诺曼底”号轮船同沉大海,是出于他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诺曼底”号的深挚感情。文中说“‘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能够成为这样一艘轮船的船长,对哈尔威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也是上司对他航海经验的肯定。“诺曼底”号就是他人生的“舞台”,一生精彩与否系于此船。“诺曼底”号更是哈尔威的阵地,就像军人不会临阵脱逃一样,哈尔威也会与轮船共存亡。另一方面,他多年驾驶“诺曼底”号轮船,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就像“骑兵对战马,射手对良弓”的感情,更像剑客对宝剑的痴情,剑在人在,剑毁人亡。忠于职守及对邮船的挚爱,让哈尔威船长做出了与轮船同沉大海的决定。
  董老师还说“这艘船出事会给许多家庭带来不幸”而令哈尔威想逃避责任。我认为这是一种脱离文本的想当然,是对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模糊认识,是备课时的疏忽。如果是因为“新课标一再提倡我们的个性化解读”而有意为之,那就有刻意标新立异之嫌。
  至于人们为什么不去伸手救哈尔威船长,那是因为人们理解他,尊重他的选择,而绝不是什么“在灾难面前,人们都变成了‘可鄙的利己主义者’”。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当学生不能理解某些高尚的行为时,我们应正确引导,而不应曲解它。以董老师这样的解读,孩子们会理解什么是忠诚吗?当将来他们也成了某长时,他们会怎么做呢?这才是最可怕的。
  
  江西永修县三角中学 3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