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一次让风景更迷人的导游

作者:何 杰




  某个游客到一个景点,可以看到许多美景,但其迷人之处未必都清楚,因为他看到的只能是表层。如果有导游,不断地介绍有关这个景点的各种资料,并为游客设计出最佳路径,最终使游客对景点有更深入的认识,那里的风景就会更迷人。
  课堂教学也有类似的特点。
  比如,学习《陈情表》,学生们大致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也可以明白李密的说服技巧很高。但如果没有更广阔的知识背景,没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学生得到的所谓结论也只是一些概念化的东西,并没有把对文章的认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中。这可以从最开始学生对张悦老师提问的回答看出来。李密的内心世界与言情说理艺术的高妙,学生并没有理性认识和真切体验。此时的学生,就像一个游客初到一个景点,看到的是美景,却未必着迷。
  这时候教师的启发就显得极为重要,整合各种知识、材料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就成了必要的途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李密言情说理艺术的高妙。所谓整合,就是选取与编织各种教学材料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影响理解的因素有三个:背景知识、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其中背景知识是基础。《陈情表>的时代与现代相差千年,李密所处的大小环境、文中许多话的表达目的和效果,学生都很难理解。因此,必须补充必要的历史与文化资料。同时,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说服别人的案例,是言语交际的经典范例。言语交际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因而将言语交际的知识引入,可以拉近《陈情表》与学生的距离,使理解相对容易一些。总之,整合历史与文化资料、言语交际知识和文本语言,就成为达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一旦成功,这堂课也就成为整合教学的成功案例。
  这堂课中,张老师做了很有益的尝试,课堂过程有许多可圈点之处。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推让的表文以三次为限。李密却敢于突破常规。其突破常规的底气在哪里?”这个资料的提供和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明白李密写此文的特殊背景,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对李密写此信时的处境有了深切认识,而结果是李密说服武帝又反衬出其言情说理的高妙。
  再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自述心志的意义,既使学生理解李密的降臣身份,又介绍说话交流时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言语交际知识),还介绍了当时的政治气氛,三个因素整合在一起,使学生更能体会李密的周全。
  这样的例子很多,篇幅所限,不再列举。
  这堂课的另一个突出之处,就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考,引导的方法除了不断设计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外,还不断整合各种新的资料,使学生在不断思考问题、不断补充材料中,认识不断深入。即使课堂教学结束,教师仍然把思考延伸到课外,为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和李密其人,为更广泛地整合材料,提供了一条可贵的路径,使课堂呈现出无限的开放。
  当然,就整合而言,这堂课也有不足。那就是只整合了文化历史资料,而对李密的言情说理艺术,也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本身整合得不够。例如,教师对李密言说的逻辑起点、谦臣姿态、先尽孝再尽忠的方案,解说得都很到位,但能够说服武帝的各种因素到底形成何种结构,其中各因素的关系是什么,并没有总结出来。如果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通过整合已经完成的话,教学目标中思维能力的目标并没有整合进来,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北京师大二附中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