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大美为美

作者:王 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五课《诗词五首》的内容为:曹操《观沧海》、王湾《次北固山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辛弃疾《西江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一直希望能够让零散的课文更成序列,希望零敲碎打式的语文教学更具有整体性,便尝试在相对独立的单篇课文之间寻找着融合点。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课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诗词五首》。咱们先从最简单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学起。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生自由朗读、个人读、齐读,配合读,比较读,教师指导读,背读)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你觉得这幅插图画得好吗?说说你的意见。
  生:总的来说画得不错,画面的整体感觉比较凌乱,曲线也用得比较多,可以表现出诗人心乱如麻的感受。
  生:树干画得比较苍老,符合诗歌悲凉的气氛。
  生: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大动了,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还从来没有人争论过呢!  生: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水流太湍急了,诗的节奏比较慢,水流得缓慢一些比较好。
  生: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人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沧桑之感。
  生: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果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就好了。
  生: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很高很快乐,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乌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该凝重。
  生: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表现出来。
  生: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感就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生: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很花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
  生: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漂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可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可能是景物都挤成了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整个画面的格局完全改变,把这幅拥挤的图画变成视野开阔一些的图画: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夕阳和远山真正地成为背景,让时空尽可能地大,以反衬出主人公的渺小和孤独。我觉得这样构图也是可以的。
  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吴语寒同学和冉雪立同学的发言很有意思。同样是表现游子的羁旅之思,吴语寒同学认为插图作者的构思是正确的,狭小的拥挤的凌乱的构图正好可以表现诗歌的意境;而冉雪立同学的意见恰恰相反,他认为构图应该开阔些,用比较渺远的视觉效应来表现游子的孤单寂寞。老师认为,他们的评论都很有见解。这其实已经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审美的两种境界:小美和大美。比如下面这些写愁的诗句,凭你的直觉,你认为是小美,还是大美呢?
  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生:小美。
  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大美。
  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小美。
  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大美。
  师:同样描写愁,同样都写得很美,你们判断小美和大美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小美描绘的场景很小,大美描绘的场景很大。
  师:当然这样表述还不是很准确。我们平时说情感的“小”是指情感是私人化的,没有直接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但“小情感”可以“大表达”,这个“大”,一指笔势张扬,气韵开阔,二指想象奇特。瑰丽雄伟。用“大美”来表现“小情”,往往会产生特别的审美效果。今天,对本课另外几首诗歌的学习,我们就主要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现在请大家自由反复朗读,认真看注释,也可以翻看你们手上练习册上的一些辅导资料,弄清诗意,感受诗情,然后从“小我”和“大美”的角度来议一议这几首诗。
  (学生自读自学,和老师同学讨论)
  师:好,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先从整体上谈谈。
  生:我觉得这四首诗歌和《秋思》一样,写的都不是国家大事历史风云,写的都是比较私人化的生活和感受。曹操是刚刚统一北方、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的时候写下《观沧海>这首诗的,抒发的是英雄的抱负。王湾写的其实也是一种游子情怀。白居易是春游之后赞美西湖的春天,辛弃疾写的是一次乡村之游。
  师:说得好,从写作题材来看,和《秋思》一样,这四首诗都和国家民族没有直接关系,写的都是个人的生活,表达的是个人的“私感情”。请四个同学分别用一句比较凝练的话来表达你对诗人情感情绪的理解,比如马致远孤苦伶仃,梦落天涯——
  生:曹操一腔抱负,壮志凌云。
  生:王湾思念家乡,感怀时光匆匆。
  生:白居易沉醉春色,乐不思返。
  生:辛弃疾为丰收喝彩,情趣盎然。
  师:哦,看来这些私人化的情感还是很不一样的,能各自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比如马致远是“愁”——
  生:曹操是“壮”。
  生:王湾是“忧”。
  生:白居易是“喜”。
  生:辛弃疾也是“喜”。
  生:辛弃疾用“惊喜”的“惊”比较好,是“路转溪头忽见”嘛。
  师:这就对了。看来同学们是很聪明的,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基本能弄懂诗意诗情。那现在咱们回到主题上来,私人化的情感能用“大美”的方式来表达吗?哪首最好说?
  生:《观沧海》是最典型的私人情感大画面。你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大的气派。
  师:写到了日月银河了,当然是大。同学们注意,这是实写还是虚写?
  生:虚写,是作者的想象。前面几句是实写,也很阔大啊!水是荡漾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