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整合:语文教学内容的编织机
作者:邓 彤
大量闪烁发光的事实/自天而降/未经质疑/互不联系/至今未有编织机/将它梳理成章……
如今,语文教学尤其面临这一困境:语文教学中充斥着无数庞杂而琐碎的知识内容,而语文教师却又经常苦于不知该教授给学生什么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似乎也只有语文教师才会经常面对教材大兴“不知该教什么”之叹!于是,不少有识者开始不断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但是,知识不会自动成为教学内容;这时,整合,就成为梳理语文教学内容的理所当然的“编织机”。
面对芜杂的知识内容,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整合?答曰:一要精选。二要组织。
所谓精选,就是指所选择的内容必须是语文学科的关键知识,是学生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水平不可或缺的知识。
所谓组织,即按照学科本身规律以及学生心理特点编排教学内容——既要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选择最具“语文味”的内容(不能出现学科知识方面的“硬伤”);也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以使学生乐学易学(不使教学内容过于生硬刻板)。
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实质就是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状况重新整合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期选编的三个课例,在整合教学内容方面均有值得借鉴处。王君老师的课例以“大美”和“人物身份”为抓手,巧妙地将两组资源融于一堂;张悦老师则立足文本,借“忠与孝”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使传统文化资源成为师生对话的重要依托。
总之,无论是将同一个单元中的课文加以整合,还是通过开发课外资源整合,两位教师选取的资源均较精当有趣,组织安排也十分得宜——例如,王老师对《秋思》插图这一资源的发掘与组织就堪称典范。当然,三个课例,教师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强行牵引学生的现象。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加以探讨。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科方面的专家,还应该是运用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专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当多数教师已经逐渐掌握课堂教学技术之后,衡量教师水平的标杆就是他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
邓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