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2006年中考综合实践活动题述评
作者:汤 蒙
一、试题形式
1.材料探究型:通过多则具有逻辑规律的专题材料(文字、表格、漫画、徽标等)的组合呈现,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从题干提供的材料中探究观点或规律,用文字准确表达出探究结果并形成自己的评价。
2.语言表达型:设计一定的情景,考查考生在设计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知识积累与联想想象,呈现方式有:劝说词、演讲稿、开场白、串联词、计划书、活动总结等的写作,及标语、赠言、广告词等的拟定等。
3.活动情境型:通过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来创设具体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活动场景中,要求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的创意,表现自己的积累,如提出建议、说出调查的方法、设计活动方案等。
二、命题特点
1.涉及内容广泛,联系生活紧密。
2006年中考创设的活动情境大致有以下主题:宁波市的“爱心图书馆”,黄冈市的“好读书,读好书”,湛江市的“沟通,从心开始”,河南省的“名著阅读调查”,锦州市的“受你尊敬的人物”,湖北恩施的“反对浪费,提倡节约”……这些主题事件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陕西题要求简要概括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的认同情况,湖南郴州题是某校进行的一次学生对老师的不记名民意测验,贵州遵义题“文明社区”“文明小组”的创建等,这些选作综合性学习考题的材料,都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或允许存在的生活事件,命题者对其进行了适当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大多数学生所熟悉所喜欢的材料,充满了生活气息。
2.整合三维目标,综合意识较强。
2006年中考综合性实践考题在大多数中考卷中都以独立板块的形式出现,试题形式由单纯的材料组合、图表展示向创设具体而明确的活动情境方向发展,有效避免了以往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评价目标在考查时的简单分割。例如:江苏南京题,学校开展“爱我南京”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由同学组成合作小组,选择了“魅力南京”“人文南京”“青春南京”“书香南京”几个专题,将字音字型、对联、图表、探究、名著、广告等基础题型的考查全部融入综合性实践题中,在命题中追求三维目标的随题体现、自然渗透、综合考查,设题上更着眼于了解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其审美情趣,能更好体现积累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符合“联系生活,取材课外”这个中考性学习实践题命题的基本原则,更有利于了解学生“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实践能力发展的状况。
3.张扬以人为本,积极鼓励创新。
2006年各地中考综合实践题充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加尊重学生的感悟。例如:浙江宁波以“爱心图书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题,有三个要求:(1)向全班同学作一次捐书动员;(2)选写一句名言警句或一副对联(也可以自己创作);用作“爱心图书馆”的环境布置;(3)准备制作一些书签,用来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等。广东湛江题,邀请家长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沟通,从心开始”的座谈会,有两个要求:(1)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次座谈会设计一段不超过60字的开场白;(2)创办一份刊物,刊物已设计了“成长路”“寸草心”等栏目,请你为这份刊物拟一个恰当的刊名,再为该刊物拟两个新栏目。这些设问都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研究性、创造性,都强调答案多元而不唯一,只提供参考答案或示例,提倡感悟,提倡个性,提倡创新。有的更是明确表明有创意即可加分,而能否有效得分的关键在于积累的丰瘠、创意的新旧、语言的雅俗和是否得体,为考生创设了大胆创新的舞台。
4.突出文化主题,体现地方特色。
2006年中考综合实践题在命题选材上关注当地的文化现象,突出文化主题,着力追求体现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味,读写要求上渗透文化积累,选材上体现当地的地方风物,富于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江苏常州题考查本地桥名文化;浙江金华题以“锦绣金华”为主题,包括:(1)选取家乡历史名人进行叩访并作简介;(2)用金华古今文化名人的名字完成对联;(3)以歌咏本地名胜古迹的诗词、对联为依据写出本地旅游景点等。这些设计在考查考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让考生在本地自然人文历史中发现和体验美,通过取舍、概括、融合来形成自己的见解,关注到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意义,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这些命题所体现的本地人文自然特色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也加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及对家乡的热爱。
三、应对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只有在平时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社会热点,丰富信息。
综合实践题有许多是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而设题的,如2006年的综合性实践题就涉及了国家主席访美(江苏常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湖北恩施),保护传统民俗(陕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吉林长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广西河池)等,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社会热点事件构成了综合实践题的背景材料,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这些事件的相关素材,如家乡的民俗风情、名著阅读、文学文化常识等,对于综合实践题的解答将有重要作用。
2.精心研读材料,探究规律。
综合实践题的题干一般由背景材料、专题探究材料以及问题三部分组成,有的探究题还有答题提示。题干的各部分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考生在读题时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环。背景材料提供相关知识点,为创设情境服务,如陕西题创设了参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活动,其中的“相关链接”部分是有关端午节的历史、现状、发展等的知识介绍。它作为背景材料,让考生了解和熟悉相关知识点,无论是从语言的组织上还是思维的角度上都给予了相当的暗示,许多考生由于没有注意到这一背景材料,致使自己的答案不符合要求。“专题材料”是综合实践题的主干部分,要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读懂专题材料。首先找出各材料的个性,然后寻找个性变化中的规律,最后整合形成文字就是探究结果。
3.注意问题要求,抓住要点。
“问题”和“答题提示”是对考生明确提出答题要求的部分,对于这部分的解读非常重要,许多考生往往由于对“问题”和“答题提示”的解读不到位,而导致答题不规范或不具针对性。解读时抓住要点才能明确任务,要注意“问题和答题提示”中的关键词。如湖北恩施题就中学生大手大脚、随意浪费状况开展一次调查活动,请考生以调查活动小组组长的身份,拟一份调查提纲(至少两条)。如果考生能扣住关键词“调查提纲”,就不会设计出不具针对性的“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之类的方案,而应是“走访”“查阅图书”等具体的调查方法。语言表达类的题目更要弄清说话的对象、内容以及说话的目的,才有可能做到规范答题而不失分。所以弄清要求,抓住要点是保证答对问题的关键。
4.根据创设情境,恰当表达。
综合实践题都涉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这是综合实践题核心的考查要素。答案的个性化,虽给了考生以充分的答题自由,但也容易答得似是而非。而且相对于一般的语言运用题而言,综合实践题有特定的情境要求,其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题目的设置更规范,答题的要求更明确,特别是专题探究类的题目往往给予思维角度以明确提醒或暗示,如给活动命名,给栏目取名,写一段串词等。因此,答题时既要积极调用积累,充分发挥创意,更要注重语言的运用,力求言之有理又有序,得体而简明。
随着综合性学习的不断深入和时代的变化,综合性学习考查的题型样式也会“与时俱变”,只要我们多关注生活,掌握其题型和解题规律、技巧,培养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我们就能在中考语文综合实践考查中立于不败之地。
江苏漂水第一初级中学 2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