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课例四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

作者:汪永亮

就带领同学来梳理一下本文的结构,将刚才散乱的提问连成一条线,然后我们再来深入地理解文本。
  师:请同学们先归纳一下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先看1—3小节。你认为哪几个字是关键字。
  生:前三节写了作者还不懂得珍惜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证据,关键字是“不知道”,说明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曾经的生活有一天需要证明。
  生:第4小节写作者开始怀疑自己曾经的生活,因为作为证据的东西都没有了。
  生:4小节以后写作者对曾经生活的留恋、自责与反思。
  师:很好,其实同学们已经理出了本文的行文思路,那就是:由不懂得珍惜家园的事物到对以往的生活产生怀疑,再到自责与反思。请问,他反思的结果是什么?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他告诉我们,一个人没有了家,就会觉得虚无。
  师:很好,那么这个“家园”是不是仅仅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家呢?它还可能指什么?
  生:(齐)它还指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教师板书)
  
  师:请大家将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再归纳一下。
  生:万物都在消亡之中,如果我们不去珍惜它,它就会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作为我们成长之地的家园应该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源泉,如果它们消失了,我们的精神就会变得空虚,没有依附。
  生:最后一节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全文主题的升华。当故乡的一切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个人的过去就没有了证据,一个人的精神就会走向虚无。
  师:非常好,刚才我们的两个悬念是不是都解开了,请和你的同桌把我们最后整理的内容再梳理一遍。(同学交流)
  师:这篇文章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失去精神家园,人真的无家可归。
  师:(总结)本文告诉我们,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如果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记忆和情感就失去了依托,人便会走向精神上的虚无。本文实际上告诉我们,故乡对一个人生命的意义。
  师:让我们再来审视文本。告诉我,你欣赏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为什么?
  生:我比较喜欢第2小节的开头几句,(生用很平淡的语调读)“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作者将说话的对象定在家园最细小的事物上,足见他对自己曾经不懂得珍惜家园的懊悔和自责。
  师:分析得不错,读得却没有情感,要读出作者此时对家园一草一木的留恋珍惜,和因为曾经不珍惜而感到深深自责的情感。
  师:同学们,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能证明生命历程的证据?能和我们一起分享吗?(投影文字:寻找生命的证据)
  生:我曾经写过一些小散文,散文的内容大都是父母讲述的以前所发生的事,从我的散文集中可以看到我成长的历程。
  生:我小学时候写的日记一直珍藏着,我从那里感到自己在不断成熟。
  生:我所有的照片,还有我用坏的电脑,是它们的存在让我记住我所经历的一切,它们都是我生命的证据。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好,刘亮程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我们再次凝视他的照片,随着远方飘来的歌声一起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和他静静地对话。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生命的证据。
  (投影图片:蓝天大漠中的刘亮程;远处传来腾格尔《天堂》的歌声,伴唱音渐大。歌声轻轻回荡,教师宣布下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