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点评一 矛盾,使课堂如此鲜活
作者:袁湛江
`
三个课例,各有特色:但设立矛盾,借“矛盾”激活课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试一一加以评析。
一、《紫藤萝瀑布》课例:矛盾·预设·生成
从本质上来说,没有矛盾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而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需要教师的智慧,程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朴实的,也是充满智慧的。这种朴实表现在他并不追求语言的华丽和技术的新颖。请看他的开场白,非常简洁实用,直奔主题。朴实并不是说他已经放弃了一切技巧,而是说他不轻易使用技巧,或者说他善于在矛盾的交锋中化干戈为玉帛,这就体现了他的智慧。比如生14:“老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文章中所说的喜悦……”师:“对啊,这应该是一种内心感悟的喜悦吧……这时候她的心态,恐怕不能说是‘乐观’,而应该是‘达观’更合适一些。”如此点拨,既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也没有回避矛盾,因势利导,举重若轻,细节之中见功夫。
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说得是“琴”与“奏”的关系,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来说,颇有启发:语文素养特别好的学生,无需引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的引领却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什么档次的教师就会引领出什么档次的学生来。程老师的课例是有预设的。从赏析探究1到赏析探究2的结构安排上可以看出教者预设的别具匠心。但课堂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教师的提问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现状而发;学生的思考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学生的结论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请看生13:“我也是从资料中了解了‘答案’,但是我没有明白为什么,现在我懂了。”这呈现了一个过程,一个必然的、真实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太缺少这种本来应该属于语文课的原汁原味的东西了。
二、《丑小鸭》课例:矛盾·灵动·点化
《丑小鸭》这个课例,所有的矛盾生成、绽放、化解、升华都是一种自然流动的过程,如果说程老师是以朴实表现智慧,那么黄老师是以灵动展示智慧。这种灵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黄老师善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潜力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一点我非常欣赏。比如生7发言后,①师:“大家把这个部分看一看,丑小鸭为什么要离开老太婆家。”(学生看书)②师:“那么,将丑小鸭与天鹅联系起来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请你把相关段落找出来。”生10发言后,③师:“这段文字的确很美,大家一起读一读。”每一次让学生读书都有针对性,①是让学生阅读后进行提炼和概括,②是阅读后形成一种判断和选择,③是在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段文字的美需要再进一步体味时,这时候的读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释放。在矛盾的转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特点,这恰恰是目前许多老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这节课中,点石成金的提示和引领随处可见。师:“……造成一种拖延的效果,一种反复争取、反复挣扎、反复观察的叙述节奏,这是一种咏叹调式的叙述方式……”试想这种心有灵犀的点拨还需要对咏叹调进行解说吗?师:“……整个过程只有沉默,却充满力量。有时候沉默比言说更有力,更庄重。”师:“……可见‘成为天鹅’并不是就肉体外形而言,而是就心灵而言的,天鹅二字其实就是一种象征。……”难怪黄老师的学生的发言也能常常闪现出如许灵动。
善于捕捉生成的资源是体现黄老师教育智慧的又一支点。丑小鸭成为白天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的因素还是后天的努力,同学之间产生了分歧,矛盾生成了。老师问:“你们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呢?”生13:“如果丑小鸭死了就成不了天鹅了。”他的话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大笑。请注意老师后面的引导:“你别笑,这话还真有道理。不信你数数看,我们的小鸭他差点死了几回,在相应的文字旁做上记号。”于是引发了学生的有效阅读和深入思考。
三、《道士塔》课例:设计·商榷
课例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王道士,你会怎么做?”这是一个很高明的设计,“高明”不仅在于人人有话可说,必定会引发热烈争论,而且在于有助于理解余秋雨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无奈与悲凉的心境。对话中,“生14”“生15”就很明确地表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生16”和“生17”的观点看起来是“无解”,其实“无解”也是“一解”,是对“无奈”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把握。本文的阅读心境很复杂,不仅仅是“两难”。作为对这个课例的一个基本判断,我认为基调是正确的,但是矛盾处理方面似应更明确一些。
再说一点商榷意见。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同学对课文的思想和情感意义进行了深入挖掘,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不论是老师的问还是学生的答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整堂课看下来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缺少“语文味”!缺少读的过程,缺少对语言的品味过程,缺少对文本本体的把握与挖掘,而是过分注重了读者的解读与拓展。当然“文本”与“解读”这是无法分开的两件事,但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开合度与距离感,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素养与功力。在我看来,如果把后面的设计——“拓宽思维深入探究”割爱,而从语文角度增加对文本的品读分量,可能会更好一些。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3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