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课题三 《道士塔》实录

作者:程瑞芬




  [导入]
  师: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众多贪婪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用短短的10年,就成了中国人永久的痛……这,就是敦煌文化。为什么敦煌文化会成为我们永久的痛?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文化苦旅》,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去寻找答案。
  [设疑]
  师:大家看这篇散文的题目时,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有没有感觉到某种不协调?
  (生思考)
  生1(大悟):好像只听说过僧人圆寂塔,没听说过道士塔。
  (学生议论纷纷)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很广啊。僧人的逝世称为圆寂,遗体一般火化,火化后的遗骨叫舍利子,通常入塔封存;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遗体坐缸或棺葬,按道家的戒律,道士死后不该建塔。
  (学生恍然大悟)
  生2: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住持莫高窟的应该是僧人,怎么会是一个道士呢?
  [探究]
  师:刚才有同学谈到了敦煌文物的流失,根据这篇文章所写,我们丢失的仅仅是文物吗?
  生3:不仅丢失了文物,而且丢失了民族的尊严。
  师:是啊,100年前,我们在敦煌丢失了民族尊严;100年前,中华民族在敦煌上演了一幕悲剧。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幕悲剧展开。王道士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学生异口同声说“罪魁祸首”,这完全是从习惯出发,没有深入思考,老师未作表态。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4(气愤):王道士,也就是道士塔的主人王圆口。他本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辗转,当了莫高窟的家。他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却不知道爱护,反而以极低的价格出卖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生5:作为“罪人”的王道士还毁坏了大量文物。课文的第二部分说他对洞窟的壁画有些不满,就用石灰将壁画认认真真刷了两遍,刷过以后,“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王道士看到洞中的雕塑与自己的身份不符,就拿起了铁锤,“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敦煌的壁画和雕塑都是无价之宝,可他却肆意破坏。
  生6: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毁坏、出卖了许多文物,这场悲剧是由他引起的,罪责不可推托。但是,文中又有这样的句子,“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一个小丑。”可见,王道士是民族的罪人,但他更是一个小丑。
  师:大家现在能够抑制自己愤怒的情绪,开始理智、冷静地思考问题了,非常好!王道士是“悲剧中错步上前的一个小丑”,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生7:一个无法维持生计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却成了莫高窟的主持,这可能是他本人根本没有想到的,很有讽刺效果!
  生8:文章写王道士做事认真,粉刷壁画,一遍下来,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他就不辞辛苦地刷第二遍。做事认真本是优点,可王道士的这些举动一旦认真起来,就越发显得无知愚昧。
  生9:王道士对神的信奉是虔诚的,虔诚到斯坦因用现编的“唐僧取经”的鬼话骗他,他都相信,而且还对斯坦因之流心存感激,频频点头,深深鞠躬,送出一程。没有一点辨别能力的“虔诚”就变成了迷信和迂腐,这是很可怕的。可以说,王道士的愚昧、无知和贪婪充分显现了他“小丑”的角色。
  师:大家对王道士的小丑角色分析得很有道理。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是“民族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那么现在大家想想导致这一民族悲剧的仅仅是王道士一个人吗?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生10:把持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的应该是学识渊博、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人,可一个农民道士却稀里糊涂地成了莫高窟的主持,可见当时人事管理制度极端混乱。所以说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生11:中国的官员们也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王道士发现藏经洞以后,趁自己到县城去的时候,“捡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县长是个文官,掂出了事情的分量;甘肃学台叶昌炽是个金石学家,懂得石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就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出一点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中国的官员无论是有学识的,还是没学识的,都缺乏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意识。中国人对待文物的态度,鲁迅曾沉痛地说:懂行的是偷,不懂行的是烧。
  生12:与外国人相比,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很惭愧,当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们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不远万里、风餐露宿,甚至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朝着敦煌赶来的时候,中国的官员在干什么呢?在祖国内忧外患的紧急关头,他们还在歌舞升平中快活逍遥呢!
  生13:斯坦因这些人的巧取豪夺也是一项重要原因。不管这些人当时是怀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到中国,他们的行为都是强盗行为。他们太贪婪,“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太无耻了!
  师:同学们思考得越来越深入了。那么,如果你是王道士,你会怎么做?你是把这些文物一直留在中国,在中国的官场上送来送去;还是希望外国人把这些文物掠夺过去,从而开创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容易引起争论,学生的观点并不能达成一致,讨论非常热烈。)
  生14:国家尊严第一,宁可放在国内,也不愿意外国人抢去。
  生15:想想挺可悲的,我更愿意把文物放在国外。因为这些文物被外国人抢去了,至少还在博物馆里保存得很好;如果全部放在中国呢,恐怕已经被一些官员们糟蹋得所剩无几了。
  生16:西方冒险家的廉价购取行为确实应该谴责!但是,如果王道士没有把洞窟内的艺术珍品卖给真正懂得和保护敦煌艺术的西方学者,而是让虚弱无力的政府处理,让自私无能的官员把文物当做礼品在官场上送来送去,会是怎样的局面呢?客观地说,我们可能会由此扼杀敦煌学的诞生。但是,积淀在我们血液中的民族情感却又让我们无法接受“把文物送出去”这样的事实!
  生17: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假如我是王道士,生活在当时的时代,面对这些文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怪不得作者写下了“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留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之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