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朱舜水其人

作者:马 祥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曾回忆道,自己从日本东京到仙台学医时,途经很多驿站。但其名称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为什么会记得“水户”呢?显然与这里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之地有关。事实上,鲁迅先生还曾前往朱舜水之墓拜谒。那么,朱舜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前往拜谒其墓,并印象深刻?近日,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朱舜水的情况,现介绍如下。
  朱舜水,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朱舜水成长的时期,正是明朝的多事之秋。先是万历皇帝已取消了早朝,深居皇宫,不出一步,接着又是魏忠贤淫威滥施,横行无道。此时的明朝,已是国势衰微,政理废弛,整个官场之内道德沦丧,贿赂公行,私欲横流,一片乌烟瘴气。因此朱舜水抱定决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态度。“慨然绝进士之怀”,先后十几次拒绝明王朝及后来的南明小朝廷授予的各种官职,其洁身自爱、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
  尽管他一再拒绝出任朝廷官职。但当满族入侵,国难当头之时,他却毅然投入反清复明的斗争当中,最后,在复明无望的情况下,于1660年流亡日本。其时,他已60岁。
  漂泊日本的第二年,朱舜水写下了著名的《中原阳九述略》,文章认为明朝灭亡完全是“中国士大夫之自取”,这些贪官污吏“饰功掩败,鬻爵欺君,种种罪恶,罄竹难书”,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朱舜水虽流亡在外,但对祖国的思念,对复明的希望却一天也没有消失过。在日本的几十年,他一直穿明朝服装,并于每月的初一、十五早早起来,扫堂设几,展毯,备香烛,披道服,戴包玉巾,东向而拜,其情其景,可感可佩。
  1682年(清康熙21年),朱舜水于日本水户去世,其墓碑上刻着“明征君子朱子之墓”。临终之前,他告诉他的后代及弟子,满人不出关,他的灵柩就不回国。为此,他亲自选择上好耐腐的桧木做灵柩,并亲自监督制作过程,以保证灵柩的耐久不腐,以备将来返回祖国。
  综观朱舜水的一生,虽没有惊心动魄之举,却表现出洁身自爱的难得品质及坚忍不拔的反抗意志。也许正是这品质与意志,才吸引了当时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并于多年之后仍对其心存感佩。
  山西大同市二中 03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