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争议有益

作者:薜川东

识。“另类作文”的出现反映了习作者的学习兴趣和求异心理;尽管这样的习作是个别的,与绝大多数习作的差别相当大,但它的出现也是一种正常的语文现象。教师有责任对此进行科学的评析和正确的引导,使习作者和同学们明辨优劣,汲取积极因素,提高写作水平。
  《赤兔之死》的作者尝试以文言为工具,以历史文学知识为素材,发挥合理的想象,编写一则具有可读性的故事来应对高考,很有点勇气和个性,精神可嘉。虽然当今中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属不易,但也不必大赞大捧。学生读读古文,有兴趣模拟,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既算不得离经叛道,也谈不上拍案惊奇。若用古文撰写标准评判《赤兔之死》,那只是村塾学童的开蒙之作;而且,这样的文章碍于传布,是不合时宜的。
  《赤兔之死》尚属健康的“另类”,有些“另类”作文问题比较多,可能还有思想意识的问题,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偏执一辞有害无益。另类作文是特殊的教学资源,而“争议”则是利用这种资源的重要手段。引导“争议”健康发展,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看了不少篇另类作文,问题各异,但作者刻意追求“文采”而忽视思想性和实用性,似为通病。这里,我想援引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目的是想从中受些启发,与同仁们探讨矫治“另类通病”的办法。叶老说:“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括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若偏重了文学,他们看报纸、杂志与各科课本、参考书,就觉得是另外一回事,要好的只得自辟蹊径,去发现那阅读的方法,不好的就不免马虎过去,因而减少了吸收的分量。再就写作方面说,流弊更显而易见。”(见《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
  
  第四,不要过分强调文体的标准化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写作知识。其中,文体知识是主干,故而要精讲、细说,不厌其烦地重复,一大堆概念在学生大脑皮层安营扎寨。记叙文“六要素”的顺序绝不可错位;议论文的论点当自成一段,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说明文则要验明正身,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兹事体大,岂可苟且!
  毋庸置疑,特定的写作内容需要假借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写作目的。但是,过分强调文体的标准化,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还会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高中考作文阅卷中,阅卷教师常常为确认某篇作文的文体是否标准而争议不休。实际上,将强调文体、衡定文体放到审视内容、评价内容之上的倾向,源于日常教学,又在考场中被强化并返还于日常教学,相互作用,危害倍增。有人说,现在高考命题不是“文体不限”了吗?言外之意,“过分强调文体的标准化”的问题已得到矫正。实际上,“文体不限”哪有那么大的功效!命题上的这一点变化,只是赋予考生适情选择文体的权利罢了。
  枯燥地说来论去,很烦人,不如看一桩“案例”吧。某校教师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特区青年报》刊登署名冯蓉的文章:在意大利罗马,我这个中国人的神经经受了深深的刺伤。在第一个下榻的名叫MERCURS ORBIS的酒店的电梯门上,我看到了用钢笔书写的并且是添粗了笔画的四个中文文字“请勿吐痰”。这四个大字在这美丽的光洁的酒店里大刺目了! 酒店里使用的意大利语,但酒店服务单上有三种语言:一是意大利语,一是英语,一是日本语。中国文字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地方排不上号,却在电梯门口以警告的形式出现。可见中国人随地吐痰的习惯是多么令人厌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情此景中都会汗颜的……
  一位女同学以《到罗马的第一天》为题目写了一篇作文,全文如下:
  “小姐,请上电梯。”服务生用意大利语和善地提醒,我定定神,发现电梯门早已经打开,刚才那几个和我一起等电梯的人都进去了,只等我一个人。手扶着墙,仍有些晕眩,我勉强向好奇地打量我的人绽开微笑:“麻烦你们了,真抱歉,突然有些不舒服,我先不上去了。”电梯门在我面前缓缓地关上。那四个字又露了出来,我望着它们,它们瞪着我。
  回到餐厅,要了一杯咖啡,服务生看着刚吃过午餐的我去而复返,不免有些惊奇。阳光从洁净的大玻璃窗里照进来,咖啡的热气袅袅上升,我不想喝什么,只想坐一会儿,澄清自己的思绪。在这个空旷和温暖的大屋子里,我强打精神,仍止不住冷和恶心。我是今天上午来到罗马的。这座美丽的城市比我在梦中见到的还要好。还有那些和善的人们,当我用意大利语夹着英语向他们问路时,他们是多么热情地为我指点,然后,我到了MERCURS OR-BLS酒店。菜单上虽然没有中文,但意大利文和英文,足够了;服务生也很殷勤,给了我不少帮助。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至少是显得那么美好,直到刚才。
  刚才,当我走到电梯前面,准备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的时候,电梯门上四个中文大字赫然可见:“请勿吐痰。”深蓝色的钢笔字,写得很难看,而且是描过很多遍,反反复复地说:“请勿吐痰!”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菜单上没有中文,而它,我挚爱的母语,竟然在这里出现,说着,警告着,斥责着——那四个字!
  我想问问酒店的经理,他为什么要在电梯门口用中文写那四个字,他究竟是什么用意。
  但我不敢。
  我怕他会叫人把那四个字涂掉,但在心里,反而重重加深了颜色。
  我怕他会向我解释:“小姐,你们中国人有时候也许会有那么一些……习惯……”这个让我伤心的回答,我害怕听到。
  我知道,他的措辞会很婉转,态度会很谦虚会像我遇到的罗马人一样,一副绅士模样。
  而这恰恰是我受不了的。
  我坐在餐厅里,对着一杯咖啡,变凉了的咖啡。我爱我的同胞,爱得太深,所以此刻,我又仿佛恨他们。我回想着那些待我很好的罗马人,他们是怎么看我的,这个中国人?我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不文明的中国人是有的,但那只是一小部分。但是,我几乎连站起来再次走向电梯的勇气都没有了,只想进出罗马这座文明古城……
  说实话,命题材料没有什么新意,类似报道并不罕见。国人读这样的材料,除了汗颜、尴尬,心里有气,还能大发什么感想?若让我写读后感,别说800字,恐怕写几个字后笔尖就发涩了。不过,读罢《到罗马的第一天》,我倒是感慨万千。我只想用“成熟”二字评价此文,评价这位同学的思想和文笔。她没有在文章标题后面加个括号注明“本文纯属虚构”,尽管这篇文章依仗了虚构。仔细读读《到罗马的第一天》吧——我相信,每个正直、自尊的中国人都不怀疑作者在文中虚构的故事具有可怕的真实性,也都希望“MERCURS ORBLS酒店事件”不曾发生。可贵的是,文章中“我”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流露绝无虚假,它让世人看到中国新一代的真诚、坦白,留给我们些许慰藉与无限希望。
  一篇短文,能有如此积极的效应,当属佳作吧——未必——评判者蹙额指陈:“这不是读后感。读后感是应用文,要真情实感,怎么能讲故事呢!”这话对耶?错耶?大无争议的必要。重要的是,我们这些教作文的人应当自省: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是否曾经把概念、条文、法则编织成无形的藩篱?这桩“案例”已成为“过去时”,所幸的是,那位“只想逃出罗马”的女孩已经走进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学楼,也许有一天她会再去罗马古城的。但,我们呢,我们不会再继续编织无形的藩篱吧!
  不必往下写了。我想,以上数千言,定有失,定有谬,定能引来关注作文教学的同行们和同学们的争议。我期待在争议中校正自己的认识。争议有得,争议有益。
  北京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1000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