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词语拾零(三七):流行在左 文化在右

作者:雷冬梅




  2002年,台湾人气最旺的绘本偶像作家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向左走,向右走》被改编成电影并由梁咏琪与金城武主演。于是“向左走,向右走”不只成为人们熟知的爱情故事,也成了红遍大江南北的流行用语。如:《香港电影:向左走,向右走?》(《南方周末》2002年年4月25日),《电影向左走,评论向右走》(《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6日),《高档白酒:向左走,向右走?》(《光明日报》2004年1月5日),《买房还是租房:年轻人无奈上演向左走向右走》(《山西日报》2005年11月1日),(案例分析:房价猛涨,买房向左走租房向右走》(《京华日报》2006年4月17日)。不仅如此,还有一系列的“左右”对举用语正在流行,如:“XX在左,XX在右”,“左手XX,右手XX”,“XX向左,XX向右”。那么,这些“左右”流行语究竟表达了些什么特定内涵呢?
  在语言中,“左”与“右”本是两个相对的方位词,但它们常常代表着一种对立或矛盾。“左派”与“右派”“左倾”与“右倾”,它们意味着政治上激进与保守、革命与倒退的水火不容。今天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当中,都存在着左与右的对立。这种左与右的矛盾现象往往表现为两种道路的不同、两种风格的迥异、两相独立的对峙、两相隔离的尴尬等。请看:
  1.忠和在左,郎平在右,和平终未第二次握手。(《北京晚报》2005年11月17日)
  2.理想工作是座围城,工作向左,理想向右。(《新京报》2004年2月16日)
  3.在一个路口,我们顿住了,高大醒目的路牌上,写着“沙特”和“巴林”,如同一道大大的选择题……如今,巴林桥一肩挑起了两个迥异的世界——左手沙特,右手巴林。(《南方周末》2006年6月22日)
  上述例句表明,“左”与“右”不再是简单的方位区分概念,而是众多事物中诸多矛盾状态的借代符号。因此,“向左走,向右走”从它流行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再只是反映都市寂寞人的爱情错位,而是泛化为空间隔离、思想隔膜、情感疏远、永远平行而无法相交的形象符号。同时“向左走,向右走”在形象借喻中还满溢着两者无法趋同的无奈与尴尬,这种丰富的色彩意义也是它的流行色之一。
  左与右间并非只意味两者对立,还有一种对称性。正如手足有左与右的协调,鸟翼有左与右的平衡,几乎所有事物都能找到左与右的对称性,而当左右无法平衡时就会带来两难的无奈。如:
  4.居住在左,投资在右,向左还是向右,中产认为,左右都不为难,才是好楼盘。(《成都商报》2005年9月1日)
  5.向左走,向右走?面对四方瞬间突变的红绿灯,现在的田亮,不得不做出抉择。(《北京晨报》2005早1月19日)
  6.《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郭敬明)
  从上例可见,“左右两难”只是一种呆板、单调而直白的说法,一旦换成这些对举的左右流行语,不仅更形象更鲜明,也更具丰富的表意性。一边是居住一边是投资,找到平衡是抉择的智慧;投身商海还是回归国家队,这是迷惘在两难间的痛苦;一面咀嚼成长的痛苦,一面是憧憬未来的希望,这是生活的本色。一般人认为,左右对称是一种美;而在左右两难中找到平衡,既体验痛苦,又历练智慧、品味快乐,左右流行语在这里所昭示的生活真谛则更是一种美。
  曾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情,曾有回娘家媳妇“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的欣喜,也曾有冰心“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的至爱。应该看到,比较“一边xx,一边xx”的说法,如此“左右逢源”的表述方式更有情味,更有鲜活的色彩意义。
  就这样,左与右总是不离不弃,就像左手需要右手的搀扶,右脚需要左脚的配合,左右脑需要彼此的交融,左与右终将在对立中走向统一。所以当现代人面对“左手问题,右手主义”(《南方周末》2006年5月25日)之争,面对“现实在左,理想在右”的事实,面对“灵魂向左,躯体向右”(《天津日报》2006年5月22日)的尴尬,面对“快乐向左,烦恼向右”(《承德晚报》2004年7月16日)的困惑,终于以开放的眼光、以包容的心态、以智慧的方式赢得了对立中的统一。这是左右平衡的艺术,是鱼熊兼得的欣慰,更是兼容并包的和谐。正所谓“流行在左,文化在右”,左右系列流行语回响着时代的旋律。
  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 4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