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我们一起来学《道士塔》

作者:周永孝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以自读课文,新人选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这些散文,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这学习的任务不可谓不重。另一方面,《道士塔》作为余秋雨先生文化散文的精品,内容上是大题材、大场景、大主题;题材涉及文化遗产,场景横跨古今中外,主题切中民族悲剧。而文本形式上又别开生面,以诗化语言传,情达意,以漫画笔法勾画人物,以对比手法切进事理。课文无疑是文质皆美,言警意深。如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自读课时内,面面俱到,只会是面面不到;如要让教师代学生深挖透析,于他们多半是隔靴搔痒。
  于是我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课时:
  1.以作者介绍导人激趣
  2.安排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
  选题-专题阅读(精读泛读)-论文写作-成果交流
  3.提供研究性学习的题目:
  1.撰写《王道士小传》
  2.假如我是“王道士”
  3.赏析作者描写“王道士”的漫画艺术
  4.“请等一等,等一等……”作者等什么?
  5.“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怎么理解?
  6.接着描写“中国专家步出‘敦煌国际会议’的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7.评介余秋雨的另一文章《都江堰》
  8.另选与本课有关的某一点来评说
  第二课时:
  学生上讲台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文章交流。以下摘录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文段:
  第4题:“请等一等,等一等……”作者等什么?
  
  怎一个“等”字了得?
  
  “等”,一个漫无尽头的字眼,究竟是“等”什么呢?是王道士亲手毁灭的墙上那些曾流光溢彩的壁画,还是那些曾体态婀娜的仕女的雕像?是王道士贱卖到国外的那些古老得发黄的经卷,还是那些散佚在中国官员袖间悠久得残缺的书画?我无从解释,也无从知道,令作者难以释怀的“等”,究竟是远古的悲衷,抑或现实的破碎?
  我更无法想象,老泪纵横的作者,跪在这万籁俱寂的石窟前,残阳如血,将那张爬满皱纹的脸映照得那般凄凉,那般绝望,他用那颤抖而嘶哑得令人窒息的声音向呆滞而木讷的王道士无助地请求:“请等一等,等一等……”那是怎样的一种惨烈的壮丽啊!
  (白 莹)
  第5题:“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怎么理解?
  
  没有结局的结局
  
  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力作《道士塔》,我们有人愤怒,有人悲痛;有人沉默,有人叹息。一时之间,我们恨不得时光倒流,回到从前,回到敦煌石窟,去阻拦那些行窃的外国车队, 去惩办那个愚昧的王道士……可是冷静过后,心中又不免迷惘起来:我们假如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难道就能把敦煌文化保留至今?我们难道能保证这次拦截下来的文物不被后来入侵的日本人再度抢走?我们难道能保证那些珍贵的经卷不被当时或以后的反动军阀或奸商再次偷卖出境?这样的结局,才是我们最深的疼痛,也正是民族的悲剧所在。
  (陈虹均)
  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感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而我要说:“没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悲的野蛮之群,有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却不知珍惜、敬畏、爱护的国人,更是世界上可怜的败家子。因了敦煌文化的发现,使人们自觉出了中国的文明圣火,也因为敦煌文化的发现,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不是一个香火盛传的绅士国度。
  (商梦文)
  敦煌之失,盖在国弱:见者(道士王圆篆)不知知者(学台叶昌炽)无权,权者(藩台、京官)不管管者(海关)不拦;国力衰颓,主权沦丧,国门洞开国土割让,文物焉存?
  (郑浩洋)
  第6题:接着描写“中国专家步出‘敦煌国际会议’的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四周一片静穆。残阳如血,把王道士圆寂塔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斜斜的,尖尖的。这时,不知为什么,大家慢慢停住了脚步,都把僵硬得发青的脸转向圆塔,眼睛直直地盯着,塔身上已积了一层灰沙,前面那位顶着一头银发的专家,吞了吞口水,伸出一只颤魏巍的手, 用食指和中指抹了抹上面的灰尘,慢慢地吐了口气,毅然转身离去,后面的专家默默地跟在后面, 沙地上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胡龙淼)
  
  第8题:另选与本课有关的某一点来评说
  没有坚持,徒然感动
  
  看过《道士塔》,我们无不为王道士的可耻而义愤填膺,为他的可恨而怒发冲冠,为他的可悲而摇首顿足,为他的可怜而感叹唏嘘。幸好王道士已经圆寂了,他被镇在了道士塔里,我们该为之双手合十才是,但这当儿,我却隐约看到了他飘逸的阴魂,并为之悚然心惊。
  王道士让我们愤怒不已,感伤不已,议论不已,但这只是暂时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的记忆会随风变成碎片,我们的愤怒会顺水变成流沙,取而代之的是安逸的生活和自私的追求。也许我们长大后,会偶然去敦煌旅游,看到遗址中惨白的墙壁,会想起从课文中所知的事情,回忆时是淡淡的,谈起来是淡定的;甚而如果有机会,我们也会变卖据为已有的文物,只要出得起高价,哪管他是外国人?偶然一次回忆起年少时的激动与愤怒,总觉得那已是一个久远的梦。
  只有一时的激愤,没有永恒的坚持,王道士其实并没有走远。
  夜深了,我合上笔,收好书本,关上台灯,沉沉地入睡。
  (陈虹均)
  教后感言:这篇课文这样学,同学们参与踊跃,阅读投入,感受真切;单从后来交流的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就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不贪多,重一得;不代劳,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