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教学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

作者:王耀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领域里的研究,也在向纵深发展,但我时常会陷入另一种思考和困惑:我发现当前的语文教学研究,依然存在着重视教而轻视学的现象。
  常常在看教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时,会不由自主地转换角色,走到学生中间,去体察学生如何完成该课的学习任务,可是往往很失望。设计者总是会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与施教方法等等方面考虑得很完备,甚至各个环节教学语言的设计都很详尽。但是你很难从中找到对教学主体——学生的分析,学生在这个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里,会有哪些不同状态的行为表现和鲜活的思维特征?很难找到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的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出的不同的应对措施;很少能感觉到这份教案与那份教案是针对不同的教学主体的。似乎每一份教案或教学设计,都适用于一切课堂,适用于所有学生。
  也常常会有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看了专家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阅读了他人发表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深受启发,回到自己的课堂便模仿着去做,可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常常深入课堂去听课,甚至听一些大奖赛上的课,你如果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就会发现,少数学生积极主动、多数学生观望被动的课堂教学现状很普遍,真正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的课并不多。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会很容易找到症结所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等等。可我以为,责任也不全在教师。当前我们的研究指向,是不是需要在学生身上多下点功夫呢?给一线的教师更多一些切合实际的、针对性更强的指导和启发呢?
  教学活动。包括着教与学两个方面,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决定着最终的教学质量。但教与学的关系不是并列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使之学。从教学主体而言,学生应该是第一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为核心来设计。如果说教学活动是无数个异彩纷呈的过程的话,那么,学生始终是这些过程的始点和终点,因学生而始,至学生而终。既然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和依据,那么,就一定要寻找学生的学习规律,就要先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之间的差异等等,再去设计教学活动,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记得曾经教过一篇文言文,叫《种树郭橐驼传》,至今想来。很受启发。文章说“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郭橐驼善于种树,远近闻名。别人无法效仿,有人就前去讨教经验。郭橐驼回答:“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它的本性获得充分发展,是他的唯一经验。具体到植树时。“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可以看出,植树者对小树生长的习性了如指掌,植树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讲究的。“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当你违背了树木的生长习性,就会适得其反。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育人和种树确有相通之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段终极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的基础目标。实际上,不同的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层级一定是不一样的。在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级里,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文本是相同的,提出的学习要求也是一样的,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按照教材的要求学习呢?结果可能已经告诉我们,当我们使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方法、给以同等的教学时间时,其结果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而且差距相当大,以致那些学困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些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产生积极的心态。愿意学习语文,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项研究,我以为不仅仅只包括教的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更多的是应该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长环境、家庭教育、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甚至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等等。
  其实,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自身的基本素质和修养较高外,在教学工作中,时时刻刻心中装着学生,孜孜不倦地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是必然的。近期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论文集。篇篇文章里都渗透着这样的思想:在一切语文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是第一位的。于漪老师有一个精辟的比喻:识质与雕塑。“认清材料的质地。是雕塑工艺师的基本功。对雕塑的材料仔细地进行研究,摸清它们的纹理、曲直、硬度,以及能承受的压力大小,因材雕刻塑造,就能刻出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的工艺品。…教师不是工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样有识质的问题。”“一定要重视和锻炼识质的本领,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按照规律办事。否则,从主观臆想出发,就会盲人瞎马,事半功倍,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有所浪费。”
  我们看那些优秀的课例,之所以说优秀,不是说教师对教材分析的深刻,讲解的精辟,归纳的准确,课堂气氛热闹,学生声音响亮等等,应该是他的设计符合了学生的实际,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那些后进生,没有被冷落。一些教师模仿优秀课的做法,如果不去研究自己的学生,不是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模仿只能是形似而神非。
  最近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所农村中学,高考升学率非常高,而且考入名校的学生比例引人注目。该校校长的一番话引人深思。他说,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学习成绩,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我们的做法是,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我们关注更多的是那些后进生,只要他们的成绩上来了,优秀学生的成绩就更不用说了。我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虽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可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都在尽力往前跑,都在进步,整体水平提高了,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质量了吗?我们都清楚,想要优秀生进步并不难。好鼓不用重锤敲。而且各个学校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可为什么还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低呢?不言而喻,后进生的问题也很突出。恐怕目前语文教师更感困惑的,不是如何解读教材,如何设计教学环节,而是如何使那些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对提高语文成绩失去信心的学生,重新找回愿学乐学的心态,重新树立积极的学习热情。我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不要忽视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专家学者和教师一起,从研究学生人手,然后去研究语文、研究文本、研究教学。我们语文教学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研室 8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