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警策≠诗眼

作者:寇永升




  人教社全日制普高《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收有杜诗名篇《兵车行》,在练习中有这样的问题:
  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构艺术。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学生做了作业,我在课堂上按照《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意见预设的答案是:
  第1个问题: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第2个问题:“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
  有学生马上问:“老师,依你这么说,‘边庭流血成海水’两句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未等老师置以可否,有学生反驳道:“要说诗眼,也应该是‘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的‘牵衣顿足拦道哭’……”正在我无言以对之时,就有学生翻开手头的参考资料。有理有据地说:据权威资料显示,“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
  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确有这种说法。《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示例”中就说:“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郑庆笃,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一首诗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诗眼”吧?怎么回答学生突然提出而教师在备课中并未预设的这个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要先为“诗眼”和“警策”正名。“诗眼”,《辞源》: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见明代程羽文《诗本事》。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辞海》:即“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意所在。与此有关的还有“文眼”——清人刘熙载《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警策”,《辞源》:文章中精练切要、辞义深妙之处。晋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以文喻马也,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辞海》:精练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以下也引陆机《文赋》中的话以解释。“诗眼”不一定是“警策”,“警策”之句不一定就是“诗眼”。诗眼侧重于“全诗主意所在”,重在内容方面;警策。乃是结构上“居要”之片言,多指名言警句。
  据此,若论《兵车行》诗眼之所在,那还得是“点行频”三字。
  请看:诗分三节。第一节,写送别惨状,是诗人目睹耳闻的场面,记事。以下是诗人对一位“行人”的采访,借行人征夫哭诉写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点行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说处处围绕“诗眼”,层层推进,严谨精练。继“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之后。共有5层意思,由轻到重逐层深入,向诗人哭诉了“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的原因。
  其一,“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四句。这是“点行频”的最轻后果、最好结果——超期服役,没完没了,但即使头白能归来,也不失为三生有幸!这还不足以使年轻的妻子们捶胸顿足吗?
  何况“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点行频”,多少行人征夫,有去无回,死于边庭。怎不令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此其二。
  成年男劳力都因“点行频”一批一批赶赴边庭了,广大的内地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在农耕时代,劳动力缺乏,生产凋敝,致使千村万落遍生荆杞,纵有强健的小脚妇女手把锄犁,无奈陇亩荒芜,年馑谷饥。耶娘妻子在家忍饥挨饿也就罢了,可是想想我关中子弟向来能征善战,这次被“点行频”,还不得像鸡犬一样被驱赶往边庭去送死吗?——怎不使人心焦!此其三。
  行人随辚辚战车、萧萧马鸣而去,我老弱病残,操心操劳,也就罢了。长者你哪能知道,走了的活不成,在家的活不好啊!徭役之外还得承担赋税啊。倒不如生女儿好,什么养儿防老,养儿既要遣往边庭送死,还得摊派赋税。不都是“点行频”造成的?点行频,点行频,征我男儿去边庭,耶娘妻子可怎么活?——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社会正常生育观念的被扭曲,而这“异常的苦难”正是“点行频”造成的。此其四。
  长者——诗人,你问我为何哭?你没见青海边庭昔日战场遍地白骨、磷火闪闪,儿子、丈夫、爹爹都被“点行频”送往那里,去变成新鬼!生离死别,怎不哭声干云霄?此其五。
  五层意思,皆围绕“点行频”,步步紧逼,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发人深省。因此“点行频”才是《兵车行》诗眼之所在。至于这首诗“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警策”句,依然应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而“牵衣顿足”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也还是“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
  探讨“诗眼”、“警策”以及“提挈全诗”诸概念的区别,其意义不仅在于教材把它们放在一起,使学生难以区分;而且还在于《兵车行》这样的经典篇目,在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其他教材中都有收录。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21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