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花未眠》主旨再探

作者:董 鸥




  关于《花未眠》的主旨,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如是说:“课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这就是说,本文的主旨包含了三层意思:一、自然美是无限的;二、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三、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文章似乎是从自然美谈到了艺术美。
  对这种观点。笔者感到有些困惑:首先,在文章第三段,“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两句分明并列,紧接着作者又反复强调了这种“有限”。甚至到末二段谈到岚山的美,还感叹说:“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依然兼顾了“无限”和“有限”,可《用书》在概括主旨时为什么对这一点视而不见呢?其次,如果说作者列举古今内外的艺术美作品并强调它们与自然美“一模一样”,旨在强调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那又为何要告诉读者“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又为何要告诉读者当“我发觉原来它(家养的小狗)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时“吓了一跳”?这不是说“我们”(包括“我”)对自然美的感受力远不及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吗?究其原因,不正印证了第六段末尾出现的那句话——“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这“画中花”就是艺术的美,这“真的花”就是自然的美;再者,按《用书》所言,文章是从自然美的无限谈到艺术美应重视写实,表现自然,可文章的最后却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这不是又回到人感受自然美的问题上来了吗?
  笔者以为,《用书》对《花未眠》主旨的概括,实在有失偏颇,没有能准确理解作者列举大量艺术作品的用意,更为严重的是,把几种所谓的“感悟”机械地拼凑在一起当做主旨。却没有发现作品其实都围绕着这样两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不妨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就会发现笔者所言不虚。文章开头,作者由意外地发现“未眠”的海棠花“美极了”,于是“大吃一惊”,并慨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这“大吃一惊”,既是因为海棠的美的“无限”,又是因为“我”平时感受到的美的“有限”。
  如何解释“无限”与“有限”的矛盾,是什么造成了人感受到的自然美的有限,这正是文章接下去探究的问题。在第三段,作者接着说:“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这段文字指出了造成人们只能“有限”地感受到原本“无限”的自然美的三点原因:一、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二、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三、人感受美的能力很难进步。随后在第四段,作者引用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正是在论证人感受美的能力很难进步。
  第五段中,作者指出“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就需要反复陶冶”,似乎只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感受美——其实不然,它仍在探究为什么“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这一问题。只要我们联系一下第六段结尾的那句话“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就会明白作者想要说的是:对于需要反复陶冶才能感受的自然美。我们却“并不留心”,这正是造成“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第四点原因。随后的第七至第九段。作者列举了古今内外的许多艺术作品,但重点还是在揭露人们对艺术美的“仔细观赏”,对自然美的“不怎么留心”,正是这种态度,造成了“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造成了“我发觉原来它(家养的小狗)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时“吓了一跳”,造成了感受到的自然美是如此的“有限”。
  最后两段中,作者先谈了自己几次去岚山的经历和感受,后谈了对自己能发现花未眠的思考,其目的都是告诉我们。只有“留心”才能充分感受到自然的美,才能尽量避免“有限”。
  总之,《花未眠》全篇都在探讨自然美,围绕着“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这两句展开,并探究了“有限”的四点原因,提出一条克服“有限”的途径。因此,文章主旨可以概括为:课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对于需要反复陶冶的自然美,人们只有留心欣赏才能感受到更多。
  浙江舟山市普陀中学 316100